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建立科学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评估2004年我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工业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趋同性,表现为地区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加速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多维度、多层次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所辖13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城市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阶段,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国际化水平程度是一个现实问题.文章认为综合评价城市国际化水平程度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据此,我们构造了一个由相对量与绝对量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杭州市的对外开放程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论是杭州国际化水平已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未来几年有望达到城市国际化中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绿色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可以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5种类型,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存在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对绿色化产生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水平和资源消耗程度对绿色化产生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此建立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用物元模型进行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探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优势与不足。结论表明我国2005年新型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中级阶段,处于中级阶段的中期。并明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优势和弱势所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计算2000~2008年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新型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运用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计量分析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促进了新型城市化的加快,新型城市化也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两者互为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安徽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探讨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优势与不足,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建立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用物元模型进行安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其结论表明,安徽省2004年新型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但还是较低水平的,仍处于中级阶段的前期。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优势在于资源与环境状况子系统,不足之处在于科技与信息化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用来反映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人口(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评价一个区域城市化进程是否适度就用人均GDP所应达到的水平.应该说,采用单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城市化进程,确实较简单易行.但是城市化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还包含着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的改变,标志着人类向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迈进.  相似文献   

9.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某些成果,由于研究的理论依据不同,因而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理解也就存在分歧,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文章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分析研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构建了一套能够服务于区域竞争力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客观衡量经济发展的进程,及时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科学的统计数据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决策意义的课题.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颇有成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通过matlap软件计算指标的离散系数,对由系统分析法、频度统计法、Dlephi法、理论分析法得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一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作分辨能力分析,从而得出比较满意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城市发展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在内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运用主成分模型,测算了指标权重,得到了主成分方法下的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国内外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初步构建了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优化,从而建立了一个更加合理的优化的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规模水平、城市效益水平、城市能源消耗与节约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和城市生态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包含28个指标的两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1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情况.ward聚类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出34个地级城市两型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值模型的城市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作为国家和区域高质量资源集聚点和经济增长极点,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文章基于构建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熵值模型,采用熵值模型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市城市竞争力差距显著,等级明显;全省城市竞争力水平可分为4个层次,各层次城市竞争力水平呈梯型分布;4个层次中所包含的城市数目和其在全省竞争力所占的份量不成比例,第一层次优势相当突出,第四层次落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人口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因其涉及到众多的指标,而多指标又使评价问题变得复杂,故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对辽宁省的14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级。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根据区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来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系统应包含人口系统(R)、资源系统(Z)、环境系统(H)和经济系统(J)四个子系统,在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括若干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区域竞争力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主要体现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文章试图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设置合适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部省份区域竟争力的因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域竟争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为区域经济战略与决策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金融生态视角研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目的是探索区域金融生态评估体系和考察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水平的状况,依据区域金融生态作用机制的原理,构建和修正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模型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的综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粗糙集综合评价法在公交服务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于大城市,这一系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及效率两方面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粗糙集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区域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引言 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模型对于度量一个地区金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选择和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是十分重要的.从现有的资料看,有关金融中心定量化的分析比较少见,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香港大学Simon X.B.Zhao在未考虑权重的情况下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13个因素进行了综合比较.北京大学的胡坚运用回归和参数检验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但是,对区域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目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