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2.
<正> 《涅槃无名论》是《肇论》中的一篇,《肇论》则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大师僧肇的论文集(后人编辑而成),历史上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在本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44年出版),于其中提出了质疑,认为《涅槃无名论》不是僧肇的作品。以后,石峻教授撰《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1944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1期),补充了汤用彤先生的看法。观其  相似文献   

3.
前言两年多来,对川剧《潘金莲》的争论一直余波未息,褒贬迥异。虽然褒远胜贬,但对于贬者,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表示欢迎。因为这有利于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姚雪垠先生在公开呼吁赶快“端正我们的文风”的同时,却既不进行具体分析,又不讲出任何道理,便轻易宣判《潘》剧“是既无思想性又无艺术性的十八扯,河南话叫‘胡闹台。”·读了姚先生这三言两语的结论,不由人不怀疑他是否看过《潘》剧:如果看过,为何如此缺乏  相似文献   

4.
“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书百余卷耳。”——东塾先生《自述》一八一○年(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春二月十九日)生。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六岁。入塾,读《论语》。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岁。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九岁。读《孟子》、《诗》、《易》、《书》。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岁。读《尚书》、《礼记》。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壬午)十二岁。读《左传》。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丁亥)十七岁。肄业于粤秀书院。“复问诗学于张南山先生”,“问经学于侯君漠先生。”(自述) 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读《四库简明目录》。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读《禹贡锥指》。学算。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著《汉地理图》。读《文选》,治《谷梁春  相似文献   

5.
2008年第12期《书法》杂志“读者来信选摘”刊出天水市秦泽宇先生“近日读第十期《书法》发现一些问题,总结出来寄予贵刊。”秦先生发现的第一个问题竟出自我的一篇文章,他说:“在董建先生《清代印人姜炜小考》一文中,其所引用《读印人传》中语‘摹印规樵自先秦,两汉而下,靡不肆力焉’。读时觉极不通畅、明了,何谓‘规樵’遂翻检中国书店所出《篆学丛书》下册《读印人传》中相关内容,原来此处非‘规樵’而是‘规樵’,查《艺林楷则》及《康熙字典》知‘樵’即‘模’字,如是则文句之意可明白,即‘师法’之意。”  相似文献   

6.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当东来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仍然不免异常震惊和悲痛。我和东来相识是在1987年。我当时在南开跟杨生茂先生读研究生一年级,东来则跟杨先生读博士,有一天他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回来,我和几位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正>尚永琪先生的《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以下简称《社会群体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全书共40余万字,由正文10章和绪论、参考文献、后记组成。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语言学》杂志原主编赵世开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位慈祥的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胡明扬先生邀请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为我们开“语言学专题”课,赵先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1926年生于宁波,5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做研究生,师从高名凯教授治普通语言学。赵先生是做语言理论的,我们读研时他是社科院研究员、《国外语言学》的主编,大名鼎鼎。他与胡先生的学术兴趣有重合之处,也都是来自吴语区的语言学家,两人是旧交,所以胡先生比较容易能请到他,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蔡仲德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字芝生,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先生6岁入私塾,依次读《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亦读可称新学之地理普及读物《...  相似文献   

11.
罗君惕先生有言:“欲为文者必先读史,欲明史者必先通经,欲通经者必先治小学,欲治小学者必先读《说文》。”(《辞书研究》一九八二年五期七六页)但是,要读懂《说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问题就好办得多了。因此,我们可以接着罗先生的话往下说:“欲晓《说文》者,必先读《说文注》!”  相似文献   

12.
朱杰勤教授,祖籍广东顺德,1913年5月8日生于广州。其父亲曾侨居马来亚做工,归国后在广州一间杂货店为雇员。朱先生五岁时在家里由伯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成语考》、《唐诗三百首》等书,十岁进私塾,在罗隰甫先生教导下,打下了牢固的古文基础。十四岁转读英文学校,三年间达到能写、能译程度。因家境贫  相似文献   

13.
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月刊》本年第二期刊载了谭其骧先生“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第九期又刊载了任伯平先生“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一文。谭文的结论是:东汉以后,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畜牧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这是下游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安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任文不同意谭文的看法,对谭文论点提出了几点驳难,从而又作出了这一时期长期安流的原因“不能归之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仍应归之于东汉初年王景治河的功绩的结论。我是同意谭先生的看法的,兹就任文对谭文的驳难和任先生自己的看法一一提出来加以讨论,请任先生和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F0002
李存山,1951年生,北京市人。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  相似文献   

15.
钱仲联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史专家,自1926年在《学衡》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近代诗评》以来,70余年耕耘不辍,先后出版各类著作近60种,发表各类文章不下300篇,学术成果以亿言计,著述何止等身!中华书局出版的《梦苕庵论集》可以看作钱先生一生学问的一个缩影。这部37万字的论集收入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撰写的论文39篇。其中写作时代较早的是1943年至1944年间发表于《学海月刊》上的两篇研治史学的文章《读宋书札记》和《读北魏书崔浩传书后)}。当时钱仲联先生30多岁,正着手笺注近代国学大师沈曾植的《海日楼诗集》。钱仲联先生非常崇…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原名《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创刊于1985年秋,1999年更名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1月,《学志》指导单位由北大研究生院变更为北大团委。《学志》现今是由北京大学团委主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季刊,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团委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在校研究生自主编辑出版,是发表北京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权威刊物,也是全国高校中创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17.
四声新探     
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对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到佛经转读梵呗的启发而形成提出商榷,根据佛教《十诵律》以及印度佛教语言的史实认为汉语四声的自觉并非来源于佛教的直接影响;同时梳理了汉语四声声调发现的各历史阶段,在沈约四声论之前已有自觉的滥觞,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19.
朱诚如先生     
朱诚如先生 ,汉族 ,江苏淮阴人 ,1 945年 8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长期在大学任教 ,曾任辽宁师范大学校长、教授。1 998年奉调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任主持行政业务工作副院长 ,兼任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 ,宫廷史学会会长。受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清史论丛》等刊物编委。朱先生 1 964年 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受业于邓广铭等著名历史学家 ,大学二年级 ( 1 965年 )开始 ,即在业师邓广铭教授的指点下写作学术论文 ,先后在《光明日报》、《文汇…  相似文献   

20.
读了《晋阳学刊》八一年第六期刊载的周煦良先生《〈长恨歌〉的恨在哪里?》一文以及周煦良、俞平伯二先生《关于〈长恨歌〉的通信》,对于二位先生的见解不敢苟同,因作此文,求教于二位先生及关心白居易《长恨歌》的其他同志。二位先生的主要见解是:白居易在《长恨歌》后半篇中是“以极其隐晦的手法写当时民间的一个传说,即当日杨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