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及其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士昙 《东岳论丛》2005,26(4):146-149
犯罪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通过制定《犯罪被害人补偿法》,依据法律程序,对重大犯罪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支付一定的金钱加以救济。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犯罪被害人的生活困境,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缓和社会的报应情感,从而维持、确保国民对包括刑事司法在内的法治秩序的信赖,并对预防犯罪和维持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永政 《理论界》2007,2(10):106-107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问题,特别是在对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无论是认识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了切实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人权保障体系,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我国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了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制度模式,讨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对于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均为案件当事人,但是,刑事被告人有独立的上诉权,而刑事被害人却没有相应的上诉权,甚至连基本的民事赔偿也不能得到满足。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缺失,必然影响实体权利的实现,就会引起刑事被害人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所以,应当在立法上增加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规定,赋予刑事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建立统一的刑事和解制度,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等等,以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刑事法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在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为实现刑事法律公平价值,我国应尽快制定《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法》,以立法的方式对补偿资金的来源、补偿的主管机构、补偿对象和条件、补偿的数额及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使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和明确性。  相似文献   

6.
只要是因犯罪行为遭受了损失,而且没有从加害人和其他途径获得必要的补偿,国家就有责任给予补偿。为此,应确定我国的被害人补偿数额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确定国家补偿基金的来源;确定由法院行使补偿裁决权;并制定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单行法。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从犯罪人那里得不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充分赔偿时,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文章从国际条约和国外有关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规定,理论依据及其评价,刑事诉讼价值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分析了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论证了我国确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在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作者为实施该制度的具体程序和立法模式作了创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对我国在此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  相似文献   

10.
宋巍 《江淮论坛》2009,(3):104-107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补充。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重刑轻民思想长期存在、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相关主体间利益不易协调、立法模式难以抉择、理论研究准备不足以及技术操作存在一定难度等因素掣肘了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构建。惟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破解,才会加快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构建进程,相关立法也才会早日出台。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刑事被害人学研究的兴起,各国日益重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心由保护被告人权利发展到同时保护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利。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加强了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但是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造成被害人当事人地位与权利享有不相称的尴尬局面,因而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获得罪犯的赔偿,以维持其基本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往往得不到合理及时的赔偿。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该尽快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国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实践上,以及公民法律素养等方面均为建立此项制度提供了条件。在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立法方面,应确立补偿对象和条件、补偿的范围和资金来源以及补偿的机构。  相似文献   

13.
有损害就应该有赔偿,笔者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内涵进行剖析,对建立该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证,同时说明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就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框架进行探讨,试图为建立健全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国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利有了法律依据。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应时援助主体、援助机构、援助资金来源及援助模式等做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之一。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知情权表现为其有权了解侦查、起诉、审判机关是否立案、诉讼进程以及自身享有何种诉讼权利的权利。公安机关是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活动中首先接触的司法机关,它在保障被害人知情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维护立案侦查阶段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明确被害人知情权的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构论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主要价值在于对被害人的救济、保障被害人的生活。文章阐述了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法典化的必要性,并就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资金的来源、补偿的机构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的立法构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给予其更加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被害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缺陷,对其救济制度不健全,不能切实保障其权利。为了实现法制以人为本的宗旨,保障人权,必须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障程序加以完善,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属于司法领域的国家补偿,是一种具有刑事法色彩的新型社会法制度,具有社会法的属性.对其构造及属性的探究对于我国相关立法及目前的探索性实践大有禅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刑事法治已确证刑法功能呈多元化,既惩罚犯罪又要预防犯罪;既要保护社会又要保障人权;既要充分体现法律效果也要充分体现社会效果,树立刑法是被害人也是行为人的权利保护大宪章的国民刑法理念是当务之急。现实中存在着刑法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失衡的现象:刑罚报应主义功能的部分放弃弱化了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刑法理论对被害人权利的边缘化处理;被害人可归责性理论加剧了被害人保护的失衡;司法实务忽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倡导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刑事法治情势,以平衡法为研究范式,明确被害人在刑事法体系及诉讼中的主体资格,关注被害人权利与行为人权利的平衡、与国家公权力的平衡,避免因强调保护公共利益而弱化被害人利益或通过行使公权力而削弱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20.
性犯罪从根本上损害被害人人格尊严,使被害人难以从创伤中恢复,因此很多国家均对性犯罪被害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方式。但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还未意识到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迟滞,并可能形成新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