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由是什么?如何实现自由?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在追问、在探寻。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弗洛姆,就毕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他以人的自由问题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理论(即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现代工业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不自由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揭示了自由实现的条件,并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斐就曾给自由给予了极高评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诗句成为激励每一代社会成员力图摆脱外在政治压迫的理念。然而,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却指出,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自由概念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双重意蕴,不仅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批判的规范性构思。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劳动是实在的自由的实现中介,并将自由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个人自由的虚假性、片面性,强调真实的自由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批判维度,对于回击西方“自由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弗洛姆人本主义:一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二是弗洛姆独特的个人经历,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三者共同形成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根基与理论风格,弗洛姆人本主义由此构成人本主义发展链条中颇具特色的一环。它以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为基本模式,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本文试图解读弗洛姆人本主义的理论意义,揭示其理论局限,对其理论得失做出评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对弗洛姆入本主义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碧霞 《阴山学刊》2008,21(5):33-36
弗洛姆认为,自由具有双重含义,现代人正处于自由的困境之中。人的个体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促使人追求自由、获得自由的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导致人的精神孤独。摆脱孤独的途径有二:逃避消极自由和实现积极自由。逃避消极自由的方式有极权主义、破坏性行为和机械地自动适应。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是爱与创造性工作。弗洛姆的思想对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问题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改造马克思主义,以"挽救"其命运代不乏人,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所谓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从源流上说,萨特本人就是存在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则继承弗洛伊德衣钵.改造的方法,萨特自称"内居于"马克思主义,而弗洛姆则用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嫁接.相似的做法,法国吕西安@戈德曼在<隐蔽的上帝>中则直接借用帕斯卡尔的悲剧观,把马克思主义"改装"成了"打赌"说.本文试图对这种改造做一发生学层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自身的可能性与幸福为旨归,而实现这两者的前提就是人要是"自由"的人。弗洛姆正是以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为逻辑起点来揭示人对真正自由的渴望,而此种自由的实现又必须依托于"生产性人格"的塑造这条进路,从而构成逻辑完整的伦理体系。以马克思道德理论来反思弗洛姆的伦理体系,则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悖论--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虽然以研究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为宗旨,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困境及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的分析,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自由为主线,从自由对人的双重影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如何克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这三个方面述评了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9.
休闲已成为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休闲学的兴起.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相当多的有关休闲的思想,这些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就是对休闲的自由审视,据此可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称之为"自由休闲观"."自由休闲观"认为自由是休闲的本质内涵,休闲是自由的重要表征.从自由的视角来审视休闲,自由的休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自由劳动、自由社会关系和自由时间.自由劳动、自由社会关系和自由时间既是实现自由休闲的前提,又是自由休闲的基本确证.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问题,是一个关涉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实质及其当代性价值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实践之通向自由、形而上学的解构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与行动主义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种与自由不相兼容的决定论或预言论,而是向自由敞开或包含了自由维度的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理论结构。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诸如受动性与能动性、事实与价值、实证科学与规范科学等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古代性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古代性主要体现在"共同体""义务""积极性"三个方面。所谓自由的"古代性"主要是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的"现代性"相比较而言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的古代性最弱,其中蕴含着现代自由的逻辑起点——认知理性;《礼记·礼运大同篇》的古代性稍强,但其蕴含的"平等"维度与认知理性有相通之处;孔孟和荀子的自由的古代性最强,其蕴含的"差等"维度很难实现现代性的转变。可见,儒家的自由要想获得现代性重建,必须立足于《礼记·礼运大同篇》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情感结构是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概念,本文对这一概念及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术语进行了一个比较研究,这些术语包括: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布迪厄的习性、戈德曼的世界观.这种比较的目的是在更广阔的理论图景中描绘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的特征,以便加深对这一概念以及其他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行政裁量权概念的分析及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泛化由概念的抽象性和翻译的问题产生。行政裁量权产生和运行过程中受到权力制约、权利制约和行政法基本原则制约的现实,否定了行政裁量权中"自由"的存在空间。从行政裁量治理的心理学角度以及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定位角度来看,行政裁量权"自由"之否定更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解决传统儒学与现代自由之间的冲突是"打通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儒家从学理上回应现代自由问题,也即建构一种儒家的自由理论。"自由儒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得益于黄玉顺先生"生活儒学"的启发。"生活儒学"提出了"生活即是自由"的命题,并且展开为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在生活"意味着生活(存在)给出主体,此即本源自由(自由的本源);"去生活"意味着主体改变生活,此即主体自由(形上自由、形下自由)。这对儒家自由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自由儒学"作为在此启示下的一种理论尝试,就是以当下生活为自由之渊源(本源自由),重建儒家的形上自由(良知自由)和形下自由(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中,自由是其核心价值,即使自由主义承认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但无论如何都主张它是一个自由社会。然而,著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G. A.科恩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非自由的社会。与其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不同,科恩不否认消极自由概念,通过分析哲学方法,他分别从“私有制与消极自由的关系”“金钱导致不自由”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不自由”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命题进行批判。这一批判不仅对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揭露和批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爱华 《江海学刊》2015,(2):40-46,238
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围绕"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二律背反、理性—人所蕴涵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形态"的基本问题,他揭示了当代人与自身力量的关系被作为商品的知识所中介,进而导致人与其自身力量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指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缺乏设计"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之眼光,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二律背反。如何才能消除或者超越上述的二律背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弗洛姆试图从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构建基于生产性的人道主义—普遍伦理学。然而,在方法论上,他囿于人本主义伦理学及其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运思,脱离了现实社会基础,在实践中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1)
自由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根基性概念,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更是被委以"拱顶石"这一重任,这亦是康德文本确切地指明了的。但是自由对于康德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概念,而是经历了前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甚至成熟时期前后不同阶段的切磋与琢磨,以至于获得最终的落定。因为即便是到了真正的批判阶段,即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自由概念还远没有达及其应有的清晰性与确切性。鉴于此,本文试图首先对第一批判的自由概念做一番简单的梳理,而后在此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自由的先验理念与实践意图上,并由此得出最初步的断言,即理性的思辨方面与实践方面的统一最终是在自由这里得到实现,而混合性的人的人格价值也通过自由找到最终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被西方认为分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的学说开创了无意识心理过程研究的领域,影响到人类学和哲学,因此,他成为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一名很有影响的人物。 自由的问题是弗洛伊德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中,对这一理论持肯定态度的,或持否定态度的,多把它看作是一种性自由理论。我们认为,弗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儒学界开始注意"社会"概念的儒学解读。"社会"虽是近代日本人对"society"的汉字对译,却体现了一般"社会"概念与汉语传统的"社""会"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严复将"society"译为"群",源自荀子。确实,荀子的"群"概念即是一般"社会"概念。为此,有必要明确提出荀子的"群学",但不是严复那样的社会学的理解,而是生活儒学的理解,即理解为基于生活方式转换的社会哲学或一般社会理论。对于今天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历时性的"社会形态"概念和共时性的"公民社会"概念。社会形态的历史转换,可由荀子的群学原理"仁→义→礼→群"的理论结构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