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4.
董乃铭 《理论界》2008,(9):142-143
网络文化的普及为电影音像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但其作为新载体、新技术的两面性又不可避免地左右着当下中国音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方向。面对着压力、挑战和机遇并存,电影音像业积极转型并更好更快地融入数字网络时代已然开始。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其深厚的电影文化积累滋养了左翼电影,同时也软化了它的政治锋芒,甚至认为电影文化传统起到了某种纠正政治偏颇的作用……上述研究确实对我们在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左翼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政治性",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该如何来界定呢?本文认为,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是,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政治"视角介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回溯性"地将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高峰.本文以左翼电影中较有代表性的<神女>为例,对些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相似文献   

7.
任艳 《理论界》2013,(12):153-155
新世纪以来,电影真正迈入了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同传统的“摄影影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一度陷入了技术上的困局,造成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和扭曲。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也表现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发展趋势,有了将技术手段融入叙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8.
现代启蒙精神与现代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脚步,它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行动提供了厚实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使五四运动的核心--现代启蒙精神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魂".现代中国电影在20世纪30-40年代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是与现代启蒙精神的支撑分不开的,而现代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与对现代启蒙精神的疏离相关.从现代启蒙精神这一视角来透视现代中国电影,探寻了现代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努力把握其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侯恩哲 《理论界》2013,(8):51-53
对国民经济具有特殊性贡献的专业技术期刊,在当今"纸质"与"数字"的角逐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期刊质量,从稿源、著作权、编校质量、办刊理念等方面阐述了基本办刊策略,并结合同行业优秀期刊经验,提出应加强编辑专业素质,坚守专业、创新、敬业理念,力求实现期刊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电影的"姿势本体论"奠基于"姿势转向"的理论语境。"姿势"是先于、伴随并超越语言的身体图像,即身体的形式显示。数字电影中包括类人、机器与动物在内的"非人类角色"制作主要来源于具身化的"表演"与去身体化的"动画"两种模式。这些"非人姿势"所实现的人与非人的平等以及电影与绘画的趋同拓展了电影"姿势本体论"的内涵与边界。在可见的本体论、面向他者的伦理学与无作的批判诉求中,一种"姿势美学"得到初步界定。在平等主义的视域中,非人类中心立场也呈现了生态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的审美同步。  相似文献   

11.
佟延秋 《理论界》2014,(1):138-140,170
一部优秀的3D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3D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带来了冲击。3D技术华丽的包装是否能掩盖电影原本老套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故事情节?纵观电影史,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对作为艺术的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却不应忘记一部好的电影终究离不开好的叙事,3D电影也不例外。另外,由于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3D电影的叙事模式多为好莱坞商业片惯用的叙事模式,电影叙事的作用有被弱化或被缩小的倾向,因此,需要对3D电影的叙事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颜昌武  叶倩恩 《学术研究》2022,(2):51-58+177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数字利维坦"的兴起与扩张,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有沦为数字难民的危险,即使那些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人,也可能无法摆脱数字的控制。要驯服"数字利维坦",就必须正视数字技术的隐忧。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观察数字技术阴暗面的整体性视角,在此视角下,破解数字难民的困境,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权利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数字利维坦"的兴起与扩张,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有沦为数字难民的可能,即使那些熟练使用数字终端的人,也可能无法摆脱数字技术的控制。要驯服"数字利维坦",就必须破除对数字化的迷思,还原其工具理性的本色,警惕其对价值理性的潜在威胁。在对公众数字权利加以保护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李成家  李倩 《云梦学刊》2014,(1):148-151
美国电影在全世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它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美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包括美国政府“保驾护航”、准确把握国际电影市场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整合营销方式、精心的电影档期安排等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审美特征与技术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现代电影的许多美学性质都与其技术的特性有关.本雅明从新异而深刻的角度发掘了电影由技术特征而形成的审美特性:摄影机的精密纪录技能推动电影加强了认知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胶片剪辑技术不仅加强了影片叙事的艺术性生动性,而且暗中应和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多时空变动的特性,从而使"蒙太奇"手段成为影视作品乃至整个现代艺术的常用手法;此外,纪实电影的普泛化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实生活的意义,电影以陌生化手法将生活世界呈现于人,使日常景象生发出原型或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已进入历史的新阶段。计划体制下确立的"技术分类—专业分工—行业分系统"的文化管理架构及其依赖于类型技术所提供的专业性边界和行业制度合法性,业已受到来自于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市场和行政管理系统一体化要求的巨大挑战。数字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能够抹平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行业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及边界。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馆等行业,形成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传媒行业,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大文化传媒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琼瑶电影虽然已于1983年落幕,但是其对中国大陆、台湾,甚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开拓了青春偶像剧的先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琼瑶电影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应该冷静地看待数字技术对影视生产的价值.数字技术的确为影视创作(尤其是电影)提供了重要的美学表现手段,但同时也要看到,从创作手段来看,传统的影视拍摄手段仍然有无尽的开掘空间,数字技术的魅力在于为故事讲述服务,为影视素材的艺术化转换服务,为影视作品的人文理念服务.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是一个极具前沿性的命题。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原本只能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的"视听"变得无处不在;而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也随着各样的融合媒介扩展开来,大大溢出了既有的内涵和外延,转型为"视听"。在这种趋势下,媒介正在变得视听化,一个新的概念"视听媒介"呼之欲出。本文从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模式转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电影是碎片化时代电影的新形态,它以浓缩精华的方式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从影院电影到电视电影,从网络电影到微电影,在媒介朝人性化演化的大趋势下,电影逐步朝时空自由、利于操控的形态转化。在这一转化中电影受"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性状分歧"等进化规律的支配。对因技术变革而导致电影艺术形态的不断演化现象,我们需有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一种既接纳演化又超越演化的理念,将微电影看成是一种在人类建构和自身演化共同作用下而兴起的新媒体艺术。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对电影产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产生了重大变革。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制作手段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加便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这为电影产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对电影版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电影作品的认定、电影作品版权归属及作者身份认定、电影作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所要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