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小钧 《社科纵横》2007,22(6):112-113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它源于情感的需要,它最易于引起人的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2.
黄锦 《社科纵横》2006,21(5):103-104
音乐的悲剧美是重要的音乐美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举例说明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与崇高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激励启示,引发人们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音乐人才的培养:选材与成才吴秀云人人向往成才,个个渴望成功。这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众多人越来越相信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才智。几年来学习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大小提琴以及声乐、器乐的青少年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化了人的解放的思想,人的解放有两个理论维度:一个是对象化活动的解放;另一个是人对对象感性关系的解放。这两个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着现实中的两种解放:一种是工人解放,即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另一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即从私有财产中解放。人的解放的思想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解放的两个理论维度和现实的两种解放构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的理论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冉祥华 《学术交流》2005,1(9):188-192
童年时代是个体直觉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直觉思维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直观性表现,使儿童在对各种复杂的感性形式的直观中获得敏锐的直觉力和选择力。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可以解放心灵的潜意识、促进心灵的敏锐性、发展思维的整体性,而且连贯性的审美教育,还会有助于人的整个认识能力的成长。通过美育发展审美直觉,实际上也在间接地发展着人的科学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乐意初探潘晓彦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感,这早已为中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现代心理学等证实;艺术又有不同的形式,而音乐是最好的情感载体,它可以泯灭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是人在宇宙间的一种心灵运动,是一种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  相似文献   

7.
向晓林 《唐都学刊》2008,24(4):115-117
音乐思维的过程是艺术家的情感通过可感觉的物质性的桥梁(作品),仍然回到非物质性的精神领域,eP Eh心灵--心灵;而文学思维的过程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依附于具象之上,通过艺术的典型化仍化作作为具象的文学(客体)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则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显而易见,音乐思维是艺术的"想象"与凝聚而以艺术的联想和幻想为辅.文学思维基本与此相反.两种思维这种特质上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文学家与音乐家创造个性的艺术显现和欣赏主体的感受方式.  相似文献   

8.
爱情的奥秘,历来是人的心理世界中最富于情感力量,最能体现道德伦理规范与人性人情内在冲突的领域之一。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对于女性的钳制特别严酷。妇女不仅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而且在爱情婚姻上,对男子都处于人身依附地位。她们人生价值的寄托和实现,大多维系在婚姻的遭际——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和丈夫的态度这种极为偶然的机遇上。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不在女性心灵上形成对爱情的专注、执着而又惘然无主的悲剧感,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积淀,在封建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凝固、加强,演出了许多美的心灵、美的精神被毁灭的悲剧。这种情况的改变,期待着新的社会变动的契机。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人的解放问题上存在两条明显不同的思考路径:一条是本质主义的;另一条是生成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思考路径,指马克思为人的解放预置了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目标前提,人的解放就是人重新夺回并占有这种规定性。生成主义的思考路径,意指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生成的过程。这两条思考路径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完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从工具理性走向审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妍  姜楠 《学术交流》2007,(12):23-26
虚拟现实由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支持实现,是人类新一维生存空间。通过对其技术系统的分析,可见虚拟现实与艺术的共通之处:都有虚拟性;都追求感性认识的完善;都追求心灵解放和美的自由境界。因此,虚拟现实体现了技术由工具理性走向审美理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晓元 《唐都学刊》2004,20(5):144-146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在当代音乐发展的走向中仍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文化中的单极思维造成的对"音乐资源"的无限"开采",有可能给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使音乐的和声与曲式构架遭到彻底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能避免这两种极端,对音乐的未来发展或许有一些益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架构与框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东 《唐都学刊》2003,19(3):63-64
音乐语言的架构与框架是从其组织、结构、格式以及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和作法来反映音乐本身。因此,从音乐的框架或架构去认识音乐,应当说是一个好的着眼点。从符号美学的角度看,音乐语言表现其内容和意义的方法与普通语言基本相同,即用音乐音调为声音符号(能指)通过音乐逻辑的规范实现音乐形象(所指)来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因此,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民俗民间音乐引进并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当代青少年学生更为全面、更为直接地接触中国社会音乐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社会音乐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音乐文化,更快地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方光耀 《阅江学刊》2012,4(3):126-133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时代性表明,对民族音乐艺术“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多重化现状进行辩证的、系统的哲学思考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涉及到如何系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世界历史性”时代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2,28(4):81-83
宋代是音乐创作及表演中心转向民间、民间音乐表现活跃的转型时期,表现为音乐发展的雅俗共赏趋势,宫廷音乐活动的民间化趋势,民间音乐活动的商业化、专业化与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城市市民成为音乐消费的主体,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立芝 《唐都学刊》2002,18(3):126-128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应与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 ,通过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观念 ,在教育思想、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建立完整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卫亚浩 《唐都学刊》2011,27(5):102-105
教坊是赵宋王朝最重要的俗乐机构,北宋教坊覆灭于靖康二年(1127)。随着北宋政权的灭亡,教坊的主体——教坊乐人以各种方式大量损失,其方式大约有三种:一是在宋金战争中获罪,或被处死,或叛归金人;二是宋金战争前后,背井离乡,流落四方;三是被攻陷汴京的金军劫往金国。教坊乐人的流散一方面使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挫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坊音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王秀臣 《阅江学刊》2013,(4):107-112
在诗、乐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纯粹意义上只有结合或只有分离的时代,诗、乐的结合与分离长期并存且相互转换。"三位一体"的诗、乐、舞结合是仪式形态而并非最初形态。由于仪式形态的重大影响掩盖了其产生初期起始形态的原初面貌,以至于大多数学者误以为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与生俱来、天生一体的。实质上,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分——合——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且体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仪式形态的诗、乐、舞承前启后,奠定了后来艺术史、诗歌史发展的基础,确定了中国音乐、舞蹈和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具有奠基作用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Objectiv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ic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ot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using three measures of music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outside of school,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form of concert attendance. Methods. We review prior work pertaining to music's impact on achievement and then draw from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sources (ECLS‐K and NELS:88). Our analyses apply logistic and OLS regression techniques to assess patterns of music involvement and possible effects on math and reading performance for both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Music involvement varies quite systematically by class, and gender status, and such involvement holds implications for both math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and for you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otably, associations with achievement persist in our modeling even when prior achievement levels are accounted for. Although music does mediate some student background effects, this mediation is only minimal. Conclusions. Music participa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school, is associated with measur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uture work should further delineate the relevant processes of music involvement, as well as how background inequalities and music involvement intersect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