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2.
宋莹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3):36-40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男女在这一天互送鲜花、巧克力、礼品、卡片以表达爱意。和很多中国人用近乎狂热的激情过圣诞一样,情人节也已悄悄渗透到无数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3.
4.
高艳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
传统节日的演化与流变,既与内在的起源意义有关,也与后起的文化理想相连,二者的互动影响,成为传统节日不断变迁的动力结构。七夕节在当代的演变,最为重要的取向是情人节形态越来越典型。这种取向,与节日的起源意义和时代的文化理想都密切关联,尤其在文化交流深度开展的背景下,强势西方文化中的情人节观念巩固了这种取向。其主要动因在于,节日传统固有的爱情因素,崇尚个性情感的时代因素,西方情人节的文化交流因素,高度技术化的穿透性的大众传媒因素,商业资本因素,政府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世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39(3):91-97
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6.
李振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84-87
在各大媒体都将现代的七夕乞巧节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各地在七夕时,也借情人节大搞各种文化活动的情况下,普通大众,尤其是现代年轻人都直接将七夕乞巧等同于情人节,除此之外,没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其实不然。岭南昔日的乞巧节兴盛程度为全国之最,广州市黄埔区的乞巧之风一直流行,当今时期继承和发扬乞巧民俗的村庄数量不少,故被评为"广东乞巧文化之乡"。以黄埔区乞巧节为例,探讨乞巧节的现代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功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温虎林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
流传在甘肃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它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间乞巧的活动范式,以原生态方式流传,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价值,承载了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渊源。乞巧女儿节在形式与内涵上均有别于七夕情人节。 相似文献
8.
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8-111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任振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22-30
春秋时期,民间出现了解放思想,男女两情相悦,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以喜结良缘的婚姻模式.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婚姻受阻,双方殉情.随着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其地位发生动摇之际,又涌现出违犯天条、人神恋爱、婚姻自主的牛郎与织女之爱情故事.渊源于此而来的七夕·乞巧与中国情人节,把故事情节推入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10.
神秘数字“七”再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7-60
本文以数字"七"在中国民俗中的广泛应用为表象,依据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天体运动节律(即"天道唯七")和人体生命节律(7—8年)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人的生物节律的进一步确认,指出数字"七"之所以具有宇宙数字的性质及巫术的、神话的意义,"获得模式数字的资格",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以上两个节律。 相似文献
11.
朱淑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13-17
我国夏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古代典型意义上的情人节。笔者在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上巳节的源起及流变,上巳节的祭高禖求子嗣、祓禊驱灾、会男女等节日内容和我国目前该节日的现状及心理认同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首倡三月三为我国自己的情人节。 相似文献
12.
张林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29-133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城镇化随之快速推进,并出现持续发展的趋势。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诸如民生保障、福利提升、结构优化、社会管理等,这要求我们反思城镇化发展战略,利用"新思维"来处理城镇化的问题,这包括重新规划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建开发一批大中城市,调整城镇结构。同时,建立城市工作新机制,改变城市行政级别"终身制",并建立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度发达的传媒体系使西方节日在我国迅速流行,国民庆祝了多年的母亲节其实是美国的母亲节.故有学者和“两会”代表提出关于以孟母为形象代表、把孟子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的议案,倡导民众在这天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探索中华母亲节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发现,设立中华母亲节对于弘扬爱母孝亲的美德、彰显母教母爱的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对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特殊载体.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中华母亲节历经八届,已经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之上要深入挖掘并承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庆祝有地方特色的母亲节,在全民形成“必须过上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这一共识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通过对海盐历史、人文、交通等现状问题的综合考虑,提出浙江海盐滨海新城规划"三重水景,五园共生"的立体化发展概念,致力营造外海、内湖、河流为主线的生动滨水空间.建设"滨水乐园、文化观园、生态景园、休闲名园、安居家园",延续海盐的历史人文脉络,提高城市品位,凸显城市个性. 相似文献
16.
Chen Wanzhi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3)
分析高等教育产业对消费和投资拉动的影响,在剖析现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对高等教育巨大需求的抑制作用及原因基础上,提出加快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中式英语”翻译看汉语思维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85-386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文章通过对一些中式英语的分析揭示出,汉语思维的干扰是造成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克服和消除中式英语,实现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小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112-116
发展观是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不同时代面临的形势不同,主要矛盾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步骤、发展的措施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9.
王晓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6):81-83
立体主义是人类艺术史上具有反叛性的艺术革命。它彻底推翻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起作用的焦点透视规律,形成了平面的多视点透视;它把拼贴手法引入绘画,采用几何图形来表现物象,摧毁了西方艺术的表现中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