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二·宋本纪中》(元嘉 )二十九年九月丁亥 ,以平西将军吐谷浑拾寅为安西将军、秦河二州刺史 ,封河南王。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5 4页 )按 :“秦河二州” ,《宋书·文帝纪》同。《通鉴》卷一二六作“西秦河二州”。考《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 :“二十九年 ,以拾寅为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亦作“西秦河二州”。本卷下文及《宋书·孝武帝纪》又有元嘉三十年六月辛酉 ,“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浑拾寅号镇西大将军”之记载。又考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德宗年间两税法的正式颁行,标志着以租庸调为支柱的唐前期财政体系的完全解体,以两税法为核心的唐后期财政新型体系的正式确立,地方财政税收由国家统购统支改为“上供、留使、留州”的三级划分。北宋踵随唐代的两税三分制,但其内涵已迥然不同。对于茶、盐、酒等榷利,唐代为中央保留的直接受益税目,宋代则直到北宋末年才完全收为中央所有。对于地方两税收支的调控和管理,唐代主要通过两税预算的定额管理等措施,宋代则主要由派驻各路的转运使督责完成上供税收,地方经费也由朝廷统一控制与管理。唐代中央在实行两税三分制后,为保证国家税收与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北宋朝廷则在地方财政经历了颇为宽松的时期后,从真宗朝始逐渐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挤压,直到徽宗年间一切财权收归中央的进程始告完成。  相似文献   

3.
《宋大诏令集》西夏目诏令汇编了北宋六朝皇帝百余年所降给西夏的各种诏令共计66条,内容涵盖赐官、赐物、赐佛经、质问、诫饬、答应等诸多方面,多取材于各朝官私所修政书及有关档案,原始性很强,是研究宋夏关系史、西夏史最为直接可靠的史料。诏令开头,往往可见以“省表具悉”的形式装叙西夏奏表部分内容。西夏文献散佚殆尽,这在有限的西夏文存中弥足珍贵。本文对其中21条诏令的系年作了考订,并对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略作阐发。  相似文献   

4.
宋之问贬泷州“召回”新考据两《唐书》本传载,宋之间因遇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于神龙元年正月二张事败后左迁优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通鉴》、《唐才子传》亦有类似记载。此后,之间“逃归”一说流传至今,影响深广。然之间《初承恩旨言放归舟》一诗云:“一朝承凯泽,万里别荒陬。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泪迎今日召,梦换昨育愁。自向归魂说,炎方不可留。”此诗当为之间从岭南召回时所作。之间一生两滴岭南,神龙元年正月贬优州是第一次;第二次是景云元年流放钦州,这次是“增死于徙所”(《旧唐书·宋之间传》),故其承恩旨召…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6)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立法,所颁行的是《律》、《令》、《格》,但并不包括《贞观式》和《留司格》,以《旧唐书·刑法志》为典型的一组史料之所以发生贞观已有"《留司格》一卷"和"《式》三十三篇"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一个夹注混为正文的《国史》文本。两《唐书·刑法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册府元龟·刑法部》等处关于贞观十一年与《律》、《令》、《格》一起颁行了《式》的记载,都存在着因其所据文本有误而倒错了开元与贞观时代的问题,是断然无法成立的。正由于此,《唐会要》述当时只施行了《律》、《令》、《格》而不及于《式》,《唐六典》关于"皇朝"之《格》始于贞观而《式》则始于永徽的记叙,就更显其准确而值得采信了。贞观十一年确未制行过《式》,但以"式"来指称某些规范的习惯和对各种诏令的审定编纂,则出现了新的趋向,《永徽式》的制定和《律》、《令》、《格》、《式》并行体系的诞生,即是承此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有《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 ,全诗为 :为客久南方 ,西游更异乡。江通蜀国远 ,山闭楚祠荒。油幕无军事 ,清猿断客肠。惟应陪主诺 ,不废日飞觞。南宋周必大刻本及《四部丛刊》景元刻本均注此诗为“景元年”(10 34 )作 ,又均出校记云 :“一作‘送朱处仁’”。那么 ,此诗究竟是送丁元珍还是送朱处仁的 ?便颇有辨析的必要。按 :丁元珍名宝臣 ,是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期间 (10 36~10 37)的诗友 ,《戏答元珍》一诗向来广被人口。如果此诗诗题作《送丁元珍峡州判官》 ,则内多触忤不合处。细玩首联十字 ,作者当时所送的显为北人 ,而元珍为晋陵 …  相似文献   

7.
张为民 《文史哲》2001,(2):91-96
“故不以实”作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行政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汉代的鞫狱、廪给、上计、虏获、奏闻、度田等问题上有突出表现。为维护封建统治 ,最高当权者设置了相关监督机构 ,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颁行了有关诏令旨意 ,采取了一系列巡查、惩治措施 ,企图遏制这种诈伪欺谩现象的蔓延。但是 ,或因奉旨办案、有法不依 ,或因官吏舞弊、处置失措等 ,大都收效甚微 ,结果并不理想。其根源 ,乃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有效的官僚管理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涉猎辽代钱币,有所辨识,而“天正”钱平生仪两见:早在1943年读中学时曾在先师王效曾先生家见过高善谦所赠拓本,未见原钱。1942年7月上海泉币学社主编《泉币》杂志第13期刊载此钱拓本,并有高氏题跋:“此泉天正二字,居穿之上下,面左右及背右各有口月形。天字从二人,遽视之如元字,正宇亦奇,几不可识。而泉之制作,与夫铜质,颇似辽钱。” (见附图1)据此,我在《辽钱考略》一文(载《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刊》1985年)中述及此钱。后于1990年8月初,内蒙古钱币学会卫月望君派人送来一枚“天正”古钱,让鉴别真伪,说是北京一位钱币爱好者齐耀东的藏品,近年他从五公斤杂铜中拣得,混在唐开元钱、两宋钱和“正隆”、“大定”金钱之间。四十年前我初见高氏藏钱拓本,以为造型奇特,极其难得;不想近日竟能亲见一枚生坑“天正”钱,诧为奇珍,随手拓得二纸(见附图2),以备校勘。  相似文献   

9.
统一货币是发展封建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宋王朝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其政治体制上高度统一,但其货币制度却始终呈现封建割据的特点。就金属货币而言,北宋期间,铜、铁钱并行,其中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专行铁钱,陕西及河东两路铜、铁钱并用,其余地区通行铜钱。各地区铸造发行的铜、铁钱,其重量、大小、成色、形状也不尽相同,各种不同类型的钱币只能在区域内强制流通。《宋史·钱币》一开头就指出:“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夹锡钱最后出,宋之钱法至是而坏”。中国货币史上的创举——宋代纸币,也同样呈现封建割据性,特别在南宋,出现  相似文献   

10.
《全清词·顺康卷》第四册收有吴骐(字日千)的《留穷词·庄天申作送穷词,日千反之》《留穷词·天申又送,日千又留》,这是吴骐反其意而酬和庄永祚(字天申)的《菩萨蛮·送穷词》《菩萨蛮·又送词》而作,后来还有赵虎文酬和的《西江月·代穷为答》。然而,笔者查阅了《词律》《钦定词谱》《中国词学大辞典》以及《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等,却没有找到“留穷词”这个词牌。《全明词》第三册也收录了吴骐这两首词,词牌却作《西江月》。笔者认为“留穷词”不是词牌,吴骐这两首词的词牌应是《西江月》。  相似文献   

11.
市州播音员主持人人才难求,优秀人才难留,特别是男播难找的现象比较严重,给市州一级广电事业的宣传工作带来了一定难题.四川省各市州一级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一是基本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人员的内在素质不很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地方广电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以苦吟出名的晚唐诗人贾岛,诗中颇多警句,其最为人所称道者,当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此二句,作者尝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以为这二句与全诗联系起来看,却算不得佳句。该诗题作《送无可上人》,诗云: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合作近邻。 清人施闰章在《蠖斋诗话》里说:“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今人潘述羊也说:“既是送人诗,而且似乎还是送别诗,就不该写和尚‘独行’与‘数息’。”(《写作掌故杂谈》) 《送无可上人》为送别诗,送别之作,说被送之人“独行”、“数息”当然欠妥。而问题在于这“独行”、“数息”是否如前之论者所言,是指无可上人。鄙见以为,这二句并非指无可,而是写送别无可上路后,作者自己独行野望、徙倚徘徊之情的。  相似文献   

14.
"高昌吉利"钱币考——兼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昌吉利”钱币中的“吉利”两字,应为突厥语ilik或ilig的汉语音译,意思为“王”,文献上一般译做“颉利发”或“颉利”,“高昌吉利”对应的汉语意思为“高昌王”。“高昌吉利”钱币是农耕的汉文化与游牧的突厥等文化相互之间交汇、融合的结果。正是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以“汉胡交融”为特色的高昌文化,“高昌吉利”钱币便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读中华书局本《明史》,得校记若干条,今录两条如下,以就正于读者。一、卷144《顾成传》(页4075):[永乐]“六年五月召至京,赐金帛遗还。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抅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其年八月,台罗苗普亮等作乱,诏成帅二都司三卫兵讨平之。”按:上述之事似不是都发生在永乐六年中。永乐八年田琛和田宗鼎始抅兵,“十二年遂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贵州为内地,自是始。”(见卷316《贵州土司传·思南》)。卷316《贵州土司传序》说:“永乐十一年,思南、思州相仇杀,始命成以兵五万执之,送京师。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  相似文献   

16.
张俊之 《东岳论丛》2012,33(4):102-105
二王杂帖是研究二王书法、生平和东晋社会、历史、语言的重要材料.目前所据最好的释文为《全晋文》,但其中有不少误释,如将“写”误释作“高”、“送”误释作“道”、“具”误释作“既”、“处”误释作“不可”等等,从而影响了对杂帖内容的正确解读,对此,本文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7.
近年颇爱研究宋、元两代俗语,在探索研求中,感到在引证取材上、使用方法上有些问题值得谈谈。因举三例,以申鄙意。一、赵杲送曾哀元人杂剧中常见“赵杲送曾哀”一语。如:“儿女团圆”剧二:“每日家问春梅无信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薛仁贵”剧二:“恰便似送曾哀赵藁不回来。哎哟!儿也,栽只道父子每相间隔,不想孩儿也俨然在。”“墙头马上”刷二:“你道为甚着你个丫鬟迎少俊,我则怕似赵杲送曾哀。”据上引三例,“赵杲(或藁)送曾哀”一语,都是一去不回的意思。这个涵义,近人已有指出(如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但他引四川民间故事,“赵杲”作“赵显”,却颇有问题。因  相似文献   

18.
考散盘、纪吴王正井邑田说:“导,陟州刚。登(广屰)。降(或木)”按:盘铭的刚,即“陟彼高冈”的冈。现在华北通谓之原。又考广韵:“周、州、舟同音,职流切。”是散盘的州邑,就是郑语的秃姓舟人,也就是西周金文所说的州人;散盘的州刚,就是宝鸡县志所说县东北三十五里的周原。州、周音同,假周为州,未尝不可。但县志既误以为这是岐周之地,而史地家、金文家也无由考知舟——州邑的所在。原、有阶层,所以关中常说有头层原、二层原的区别。尔雅说:“广平曰原。”说文:“(广屰)、却屋也。”段注说:“开拓其屋使广。”陟州刚。”是说上升周原。说:“登(广屰)。”是说已经上升到原顶广平处。说:“降(或木)。”是说下到头层原的(或木)地,南临湃水、渭水了。毛诗皇矣篇说:“柞棫斯拔?痹蛩得飨衷诘尼健⒈Α⒎锵枰淮鄺АR蛭囟鄺?所以取棫以为名;因为地临湃、渭,所  相似文献   

19.
卢照邻张柬之交游考卢照邻《酬张少府柬之》一诗云“昔余与夫子 ,相遇汉川阴。珠浦龙犹卧 ,檀溪马正沉” ,则知卢、张的契合是在“汉川阴” ,即襄阳 ,时张柬之尚未入仕。柬之 ,据《旧传》是襄州襄阳人。卢照邻 ,《旧传》云 :“初授邓王府典签……后拜新都尉。”邓王 ,即李元裕 ,高祖第十七子。《旧传》云 :“元裕好学 ,善读名理 ,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高宗时 ,又历寿、襄二州刺史 ,兖州都督。”《大诏令集》卷三十七《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云 :“维显庆三年岁次戊午正月甲申朔二十八日辛亥 ,皇帝若曰 :‘……寿州刺史上柱国邓王元裕…  相似文献   

20.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赵煦亲政,起用新党,斥逐元祐党人。苏轼远逐岭表,复谪海南。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在所难免,以其所修《神宗实录》被新党末流章惇、蔡卞诬为不实,于绍圣二年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到元符元年(1098年)以避亲嫌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止,黄庭坚在黔州贬所凡四年,给我们留下了三十余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