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人口:23万余人分布: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玉龙雪山的银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色的霞光。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到了丽江石鼓,顿时变得温柔多情,形成了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蜿蜒流去。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纳西族同胞,就住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文献记载,纳西族的族源属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族名来自古代髦人的一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公元三世  相似文献   

2.
(一)拉祜族语言属藏缅语族。他们的许多小村子散布在云南——印度支那山路崎岖的边境地带,约占总人口的60%住在云南西南部。拉祜族人来自很远的北方,近若干世纪以来已经南迂到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老挝西北部。虽然同一的语言和若干共有的文化及社会特征可使我们能够把拉祜族同其他诸如阿佧、傈僳、苗、瑶等民族区别开来,但他们决不是纯一的民族。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分群或者支系,诸如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和拉祜散莱。这里提的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  相似文献   

3.
俚人、又称里人,即雷人,以后有一支南迁于海南岛叫黎人。这些称呼乃一音之转。俚本为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属于羌人的一支,与黄帝族是亲族。他们由西向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在夏商时代,其族类繁多。后遭商朝的征讨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以南,留居于中原一带的俚人便被编入乡里成为里人庶民。南迁者则与百越族系混合,或与濮、僚杂居,而逐渐成为壮、水、布依、毛南、泰、侗等族。一支则南迁于海南岛而成为黎人加茂黎。一支仍定居于桂西、滇东,成为莱人。历来有很多学者,把俚人归入百越或濮、僚族系,是没有从俚人的族源分布及迁徙等方面深入研究,因而得出某些偏颇的结论。因此,不能单纯就俚人的某些风俗如用  相似文献   

4.
攸乐人解放前的社会历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攸乐人(又称基诺人)共有六千余人,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攸乐山上;其语文属汉藏语系藏彝语族彝语支;目前族系尚未确定。攸乐人聚居地区,面积约四百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攸乐人很早以来就定居在这里,辛勤开发这块富饶山区。历史上也有部分汉族、布朗族和“本人”的劳动人民迁居这里,与攸乐人友好相处,对山区的开发和攸乐人的进步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攸乐人的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但迄解放前仍残存着原始公社制的基本特点。因此,解放后,党对攸乐人的社会改革,和佤、景颇等族一样,不把土地改革作为一个革命运动阶段来  相似文献   

5.
武陵地区蒙古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和石阡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等地.同时,铜仁市、德江县、恩施市等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在历史文献、口传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武陵地区蒙古族均为自元代以来逐步南迁之蒙古族后裔.由于资料不足,武陵地区蒙古族的源流及其相互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查与研究,期待更多考古佐证材料的出土和发掘.  相似文献   

6.
羌语濒危的原因透视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语已步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其原因主要有:羌语语音差异明显,羌语词汇创生能力不足,羌文字长期缺失以及交际功能较弱,羌民的民族自卑心理和居住模式影响了羌语的生存空间.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羌语,应利用羌文字大力加强羌文学(羌歌)的整理与创作;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扎实推进羌语文教育;在政府支持下多措施营造羌语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凉山“西番”的渊源探讨凉山“西番”的七个支系中,尔苏、多须、尼汝、普米、虚米在语言上属羌语支;纳木依、么些属彝语支。这七个支系在文化和宗教上都受到呷米深浅程度不同的影响,除么些支系外,都属藏族,但却与自称为“博”的呷米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因而也有不同的来源。根据文献和结合实地调查得出:凉山州境的甘洛越西这一线清代的西番居民应为尔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其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该民族现今的生产方式虽然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但追溯其系谱却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关系。可是,从纳西族现存的种种文化要素来看,如果我们假设纳西  相似文献   

9.
绚丽多彩的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是达斡尔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逐渐完善的。达斡尔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地区,总人口121357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主要从事农业,辅以牧、猎业经济。达斡尔族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在一些满、汉文的历史记载中,曾被称为达呼尔、达古尔、达瑚里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诸民族中,有不少动物曾作为图腾受到人们的崇拜。牛也不例外,曾被许多少数民族视为与自己族源有关系的神物加以信仰,从而留下了各种神话。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羌”;珞巴族中流传着“三神牛”的故事;北方的契丹和蒙古人,也把牛当做氏族图腾崇拜;南方的彝族、壮族、布依族、傣族、黎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说明这些民族都曾把牛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可见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仰韶文化及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和分化出来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统称为“仰韶文化系统”。炎帝族、夏族、周族等同为羌氐民族。当他们先后迁居中原地区融合为华夏民族(汉族的前身)后,共同创造了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先秦时期分布着两大原始民族系统,即百越系统和百濮系统,总称为濮越民族系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冲 《民族研究》2003,(2):51-60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人口的民族构成包括汉、稽胡、突厥、铁勒九姓、昭武九姓、党项羌、吐谷浑等七个民族,其数量与分布呈动态变化.贞观二十年前,"河曲"人口数量可达180,000余人,其中汉族、稽胡族人口约有50,000人,分布在"河曲"边缘地带,突厥族游牧于"河曲"东半部的夏、胜二州之间以及西北隅,昭武九姓居留在"河曲"西部的灵、盐、夏之间.此后,由于吐谷浑族、党项羌族、铁勒族的迁入,居民数量与空间分布发生新的变化.迄天宝元年,"河曲"地域的人口总数已达750,137人.安史之乱后,铁勒九姓、突厥、昭武九姓、吐谷浑诸族人口相继迁出"河曲",惟有汉、稽胡、党项羌诸族人口仍留居原地,尤其以党项羌人口增长显著,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河曲"地域,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我国 ,彝族共有 6 57万多人 ( 1 990年 )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均有彝族分布。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 ,壮、汉、傣、彝、苗、瑶、哈尼、拉祜等民族跨境而居 ,往来不断。根据越南已经发表的调查资料 ,越南 54个民族中属于藏缅语族的有 7个民族 ,分别是 :贡族 ( 1 2 6 1人 ,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和奠边县 )、哈尼族 ( 1 2 4 89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封土县和老街省巴沙县 )、拉祜族 ( 531 9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北…  相似文献   

14.
<正> 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族以“百”称,说明种类繁杂,分布颇广,其中有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特征,故有一个共同的族称——总称为“越”;又由于他们因山川阻隔和不同的经济、地理、历史等条件,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故在共同族称前又另加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5.
成都部队驻大凉山某团副团长龚永柏同志,长期坚持学习彝语,同彝族战士和彝族社员交上了知心朋友.汉族同志说他是彝语通,彝族同胞则亲切地称他为“喏索大比”.(彝语,意为彝族同志) 二十多年前,龚永柏同志参军来到大凉山.所在部队绝大多数成员是刚从火坑里救出来的彝族奴隶.面对这些善良、诚实,勇敢的战友,有多少阶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是达斡尔族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沙俄的侵略,达斡尔人被迫南迁,在黑龙江以南形成了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普米族     
普米族(旧称西番)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兰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维西县,聚成村落,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都是“白人”的涵意。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彝语族藏语支。宁蒗的普米族进去曾用藏文创造一种拼音文字,起初用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诗歌故  相似文献   

18.
越南的岱族     
岱族是属岱—泰语族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在越南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现约有80万人。岱族是一个十分淳朴的民族。岱是所有岱族人聚居地区普遍使用的自称,仅少数地方有其他的名称,如偏族(居住于平辽、广宁等省的岱族的自称)、岸族(居住于高平省岱族的自称)、土佬族、都依族(居住于  相似文献   

19.
嘉绒语是藏语支乃至藏缅语族语言中的一种极富特点的语言,较完整地保留了汉藏语言的一些古老的特征。由于嘉绒语的方言分歧较大,加上复杂的语音和历史文化背景因素,其借词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来自于藏语和汉语,此外,还有少量来自彝语、羌语、纳西语或其他临近语言的借词,反映了历史上的嘉绒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民主改革前藏北已完全纳入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之下,建立了约十八个宗(溪)政府。其中的那曲宗大约是在18世纪中叶,在原羌日六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羌日六部人称“羌日六如”,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六如之上有一称为“羌日果巴”的首领统辖,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组织单位。随着宗政府的建立,宗本代替了“羌日果巴”,羌日也不再成为一个社会组织单位。但原有的六个“如”却得以保存下来。182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