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所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西南地区,尤其是羌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民族文化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大地震以来有关羌族地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方针与进程,并结合本人所参与的重建规划工作与研讨会中的体验,对羌族地区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文化重建与灾区经济重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及其建筑技术是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村寨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情况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羌族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抗震技术.提出在羌族村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应重视羌族传统碉房建筑抗震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促进羌寨的恢复重建和羌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摘要]羌族文化生态系统在灾后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何科学论证、设计其文化形态演化路径及类型成为羌族文化生态发展的瓶颈所在。本文从民族文化生态与形态基本概念和二者关系入手,结合灾后羌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总结归纳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四种演化路径,希冀为民族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灾后羌族文化重构的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一直对羌族社会发展、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发挥着重要影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传媒在灾后重建的报道进程中,有意识针对羌族文化恢复与发展开展议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报道羌族文化遭受的劫难,为羌族文化重建聚合宝贵资源;第二,传媒持续关注羌绣、羌族村寨重建与开发等,为羌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创造机遇。当然,这种议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