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着"的介词用法是中古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介词"着"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和语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着"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唐代以后介词"着"的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不过"着"的介词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这"镜子"的影像既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在"解释世界"(知)和"改造世界"(行)二者间的矛盾选择,同时也展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启蒙者"、"救亡者"、"被改造者"、"劳动者"等不同角色。茅盾在"外在的自由"不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良知,依靠着最初的、最本能的"内心的自由",选择了"不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直译标准的辩证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派目的论的理论开创了翻译策略的新视角,但历来与"直译"、"忠实"等概念无缘.事实上,功能理论仍然从属于"忠实"的翻译理论体系,是在更宏观的层次上坚持着更广义的"直译"标准.功能理论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忠实"要素,功能派理论与直译也存在着深层的亲缘关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从内部观察,完成体和进行体分别表示事件的完成和未完成。安徽岳西赣语完成体、进行体的标记词丰富,格式多样,较具特色。二者以"着""脱""在""在恁底""在底""倒"等为标记,构成不同的格式。其中"动词+着"使用频率非常高,"着"的体标记功能有所衰减、损耗,为强调动作的完成,叠加表示完成的标记"了[liau44]",形成"动词+着+了"的格式。进行体标记"在恁底[?hei13n·24-2ti0]"源于处所义"在恁底[?hei13n·24ti0]"的虚化。  相似文献   

6.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7.
汉语句法成分语义关系复杂,"V+着+A"结构本身看似简单,实际上在结构形式和语义性质上十分复杂,21世纪以来学界对"V着A"结构也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V着A"结构的语义指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1950年代诗歌中的"到远方去"中包含着的中心对"远方"的暴力性想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扩张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化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这种社会文化机制既和诗人的自我冲动存在着冲突,又压抑诗人面对复杂生活经验的可能.邵燕祥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创作,沿着个人化和历史化两个方向,在坚守着真实的个人生命冲动的同时,又把"远方"的历史复杂性带进了自己的诗歌,消解了中心对"远方"暴力性和同一性想象,最终摆脱了个人对"中心"的依附,真正走向了"远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改革的政治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改革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命运,而且也决定着中国的社会命运.事实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持续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使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中国改革一开始就关爱和惠及着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无论是在进程,还是在结果上,都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正义原则"和"民生民利"等耀眼的政治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语表"体"助词"了"、"着(著)"、"过",其语法化的历程基本相同,魏晋时期开始虚化,唐宋时期趋于成熟.在具体的讨论中各家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对这些表"体"助词所标示的语法意义也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了"与"着".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V着A"构成的连谓结构,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从V和A的语义关系和"V着"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V着"具有[+虚化]的语义特征时,"V着A"是状中式."V着A"表示动作的方式时,"V着A"是动结式,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紧缩式.文章最后还分析了"V着A"结构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的乡土文学承载和记录着乡土中国的沧桑巨变,维系着乡土话语的血脉和声音.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主义"和"冷漠美学"导致了乡土作家与乡土的隔膜以及代言热情的缺失;<妇女闲聊录>等代言乡村"底层"的作品,在"话语技术化"的操控之下,凸显了代言的虚妄.而代言底层乡土的"乡村型"知识分子和"新阶级"在"断裂"的中国已经难以生成,"80后"代表作家李傻傻的小说表征着"新阶级"谋求代言的话语权与获得"文化资本"之间存在的悖论性两难;揭示出创作主体在"新意识形态"的规训之下,深陷"自我殖民"的困境,窒息了乡土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声.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中国艺术博览会CIGE就像是五味俱全的"千层糕"挑弄着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胃口,也如同魅力四射的"风向标"引导着艺术市场的航向。在人们的殷殷眺盼中,它的红盖头终于在4月12日被掀开了,艺术的当下状态或多或少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4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视点体的下位概念有未完整体、进行体、完整体、完成体.主要视点体标记有"着"、"正"、"正在"、"在"、"了"、"过"、"来着"、"来"、"来了"等.对双语语料库中抽取的汉英视点体对应语句的分析表明了汉语视点体的类型有时会发生变化,存在着派生现象.如:带有进行体标记"在"的句子不一定都是进行体,有时会是未完整体、完成体或完成进行体.这种派生现象的成因是汉语句子中存在着时间状语,这些具有词汇意义的时间状语对具有语法意义的"视点体标记+动词"产生了冲击作用,使汉语句子的视点体意义发生了变异,成为其他类型的视点体.  相似文献   

16.
"孩子"是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主要人物,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叙事角度来看,"孩子"在小说中起着多重连接作用,在空间上连接着北京和森林,在时间上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巧妙地完成了历史的过渡与转换。从意象功能来看,"孩子"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既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又象征着历史的新生和希望,从而使这一文本与时代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因此,对于"孩子"这一意象的选取和经营,显示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新胜利。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不断地丰富着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文章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当红网络小说《鬼吹灯》与《藏地密码》一方面体现着现代社会商业策划出版的成功秘诀,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当今读者的阅读取向,体现着在文学作品中不变的规律与特质,尤其是"想象力"与"神秘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当小说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当今社会流行的旅游探险等文学心理结合起来,就诞生了所向披靡的当红小说。  相似文献   

20.
农村"老年协会"是在农村社会快速化发展后出现的"草根组织",对农村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山东省单县G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认为老年协会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缓释身心焦虑的场所,更在实际生活中充当着"管理者"、"调解人"和"仲裁者"的角色,间接地维护和建构着村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