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节》是我们组织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预案。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并不能简单地解释年味变淡的原因,春节的联络功能减淡、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仪式功能的丧失是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曹琳 《山西老年》2012,(10):59-59
一德明代文学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全指出,养生之法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发;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七宜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老人饮食宜早,宜缓,宜少、宜淡、宜温、宜软、食后宜以温茶漱齿。  相似文献   

4.
一这里要讨论的“自”,只限于在语义上与“自己”有关者,介词“自”,连词“自”不在讨论之列。《马氏文通》有三处谈到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自”。卷二代字章“重指代字”一节说:“‘身’‘亲’‘自’‘己’四字,皆重指代字,人己通称,而‘身’‘亲’二字必居主次。”“‘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于宾之者,宾于介字者亦先焉。”“互指代字”一  相似文献   

5.
福春听喜嫁     
长辈们办事喜欢图吉利,好事成双是个好兆头;年轻人做事喜欢搞气氛,浪漫情调是个好彩头。二月,适逢两大节日,中国春节、西方情人节——上好的天时,这正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好时候,许多人选择开春之时步入婚姻殿堂,然后在生机盎然的春天开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二人生活。  相似文献   

6.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2009,(9):20-23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子言 《社区》2003,(19)
◆“美在家庭”活动在云南省启动,活动主要有5部分,一是“家家学,呼唤美德进家庭”;二是“家家议,点评社区新鲜事”;三是“家家做,共签治家新协议”;四是“家家乐,展示家庭新生活”;五是“家家评,争当家庭好成员”。  相似文献   

9.
佚名 《社区》2009,(2):30-31
春节即旧历新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H。北京是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彩。除文献之外,北京的传统春节行事亦见于民谣之中。“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  相似文献   

10.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早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  相似文献   

11.
陈勇 《淮海文汇》2006,(6):27-28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旱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石仓契约》中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考释与补正。“//”均当为“背”的俗字,而非“堦”或“嘴”字;“”当为“此”的俗字,而非“尖”字;“”当为“短”的俗字,而非“缺”字;“”当为“尖”的俗字,而非“炎”字;“二小二勿”被误释为“二小二不小”,实为“二丝二忽”;“统纳”被误作“统纳”,实为“充纳”,“搭”被误作“榀搭”,实为“品搭”,其中“充”“品”分别受“纳”“搭”类化而作“统”“”。  相似文献   

14.
学者所质疑汉文帝二年“除诽谤妖言诏”中的“妖言”二字为“误衍”的说法,实不可信。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所载“毒言”的爰书,以及《论衡》对“妖”、“毒”关系的考察,知道秦汉人视“祝诅”为“妖言”,并可与汉文帝诏文中“祝诅上”相印证。藉此确认文帝诏文中的“妖言”二字绝非多余。  相似文献   

15.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中常用词语错读的原因很多:把多音字的甲音错读为乙音;受字的声旁或形近字的影响而错读;受社会流行读音影响而错读;几个常用助词多音多义相互影响而错读等。因而对此提出两点思考,一是可以把“了”、“的”、“地”的错读看做音变现象,二是对避免词语的错读提出应注意的几点情况。  相似文献   

17.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是一很系统、很有序的组诗,归旨无它,只在“忧思”二字。“忧、思”二字在组诗里反映的情感程度是渐变的,即“忧”的情怀由第一首起的浓烈、沉郁开始,在逐渐地减淡,渐薄;而“思”的追问则在起初的无序、慌乱转为浓厚的玄思与有目的追寻。拙文将在阮氏的忧思历程里对其诗歌创作与哲学思考作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8.
钱国宏 《社区》2023,(3):62-62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但春节过后,一些老年人却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年后空巢征”。节日期间,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老人们尽享天伦之乐;节后,子女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纷纷从父母身边“飞”走了。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落差,便出现了情绪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对此,老年人不妨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夏完淳,初名复。乳名端哥,字存古,别号小隐,又号灵胥。乾隆中通谥节愍。 《明史稿·夏允彝传》:“子完淳,字存古。”《节愍集》案:“完淳初名复,国变后改今名”。 钱谦益《赠夏童子端哥》诗,自注:“云间夏彝仲之子”。《夏节愍集》《偶与昭南女弟谈怀荆隐女兄》诗,自注:“余号小隐,昭南号兰隐,荆隐字美南。”诗云:“不堪春色尽,卜宅到江潭。空谷传兰隐,名闺美二南。占风知少女,斗草宜佩男。遥忆大姑处,天花动草庵。”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它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针对它的科学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准”字;二是针对它的时代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新”字;三是针对它的综合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多”字;四是针对它的应用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