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产品所有权的理论思考 产品所有权或所有制问题,几乎可以说是我们的理论经济学未曾涉猎过的问题。长期以来,它都被当作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产品所有制被认为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条件下,产品也就是资本家私有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产品也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此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已成社会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几年来,个人收入分配由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家集中统一分配逐渐朝向由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调节演变,分配主体日益多元化,分配方式更为多样化,个人收入普遍提高。但是,由于体制转换过程中新旧体制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不同的调节机制使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已成社会问题。首先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资料,1994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4538元,其中国有经济单位4797元,高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5.7个百分点;城镇集体…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学研究整体讲,不能从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入手,但是,缺乏对分配的研究,经济学整体也不能成立,况且,从居民角度看,经济生活中的要事,除去物价,就是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因而,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虽然不是经济改革研究的中心,却有着贴近人民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新前提,可是还有许多人不习惯,特别是认识跟不上改革的形势,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经济理论界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回答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本文只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新的分配观念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模式转换中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初探》(载《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一文中,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现在随着我国分配实践的发展和笔者认识的深化,撰此文对前论作重要补充。 一、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新问题 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新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当前分配  相似文献   

5.
张维达 《东岳论丛》2001,22(2):142-1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从微观基础层面来说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企业和居民是经济主体 ,市场是运行载体。企业主体行为、居民主体行为和市场载体运行 ,构成微观经济运行的有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层面 ,是探索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方向。目前 ,在我国一些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科书中 ,对微观行为主体 ,较多限于企业主体阐释 ,而对居民主体 ,或一般涉及 ,或简单照搬西方微观经济理论 ,脱离中国实际。最近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分析1.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份额增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猛增加。19 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 4元 ,1997年达到 516 0 3元 ,年均递增 2 1 36 % ;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33 6元 ,1997年增加到2 0 90 1元 ,年均递增 2 1 71%。在国民收入分配所占比例中 ,国家所得下降较快 ,集体所得略有增加 ,个人所得比重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有明显提高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 ( 1998)资料计算 ,…  相似文献   

7.
马晓君 《理论界》2004,(2):42-43
劳动力通过教育、在职培训和经验的累积等人力资本投资来增加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改进了劳动的质量,从而提高了个人劳动生产力,个人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引进收入的增长。而且个人收入分配的部分特点由教育、在职培训和经验的积累而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指出,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而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模式以来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其过程图示即为;a,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主体十多种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精辟的理论概括,既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真实反映,又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转型期 ,随着政策的调整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呈现新的特点 ,收入差距快速拉大。要改变这种不合理差距 ,第一 ,要纠正认识偏差 ,重新思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二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依靠税收杠杆调节分配差距 ;第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 ,建立明晰的收入显示系统 ,增强收入分配透明度 ;第五 ,大力加强教育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节的理论思考叶子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以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已经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一、福建省个人收入分配体制中期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福建省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十年改革的基本态势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二种方式,前者主要是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后者主要包括按资金分配、风险补偿、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雇工经营收入等等。十年来,我省个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是:  相似文献   

12.
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具体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与多元化所有制主体相适应的分配关系也是多元的,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论文还对当前个人你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个人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大家议论较多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一部分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待岗职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更显得突出。有人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发生大的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有人提出,分配方式多样化与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马恩选集》第2卷,第98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分配上的问题不过是生产上的问题(即多种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14.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指的是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等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上述资源的所有者在生产中投入的要素给予的相应报酬。具体说来,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者获得工资,资本的供给者获得利润或利息,土地的供给者获得地租,管理者按照他提供的管理才能获得的薪金,技术或信息的所有者依据提供的技术和信息获得的报酬,等等。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反映。马克思指出:“一定的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是一门诞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兴经济学科,它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分配中差距相对拉大的现象已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国家体改委1995年对全国4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目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满的比例高达80.3%。因此,认真分析现状,探究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  相似文献   

18.
对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机制不完善引起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应采取加大税收工作力度、给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健全法制、完善市场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生产能力应成为教育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才会日益显化。通过对我国教育程度与劳动力收入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教育程度与劳动力收入的相关性由弱到强的变化路径,以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路径,这对于我国继续扩大教育投资,获得更加合理的教育投资回报,以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改革进入了全面配套解决深层次问题打攻坚仗的新的历史阶段。但全面配套改革中也有核心环节,也有突破口,也有纲举目张的方法论问题。目为纲配,选准了突破口才谈得上配套。本文就突破口的选择和突破对策谈点看法。 市场经济体制最本质的规定性是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化。而只有劳动力商品化的最终完成,生产资料才能最终商品化。只有劳动力商品化之后,市场配置资源才有可能,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确立。中国的国有经济之所以运转不灵,效益不佳,国有大中企业改革之所以久攻不下,关键就在于劳动力不是商品,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经营的需要而实现结构性转移。从而企业不能破产,难于转产,工人不能失业,没有一个合理的劳动后备军队伍,资产存量结构、产业结构难以调整,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劳动力商品化、就业机制市场化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造为现代企业的突破口。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又不是简单地改变就业用工制度所能解决的,于是问题排队最终就排到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上来。这项改革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环节,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劳动力商品化和剩余价值分配体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