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抄》一文为例,通过分析其对《全宋诗》所作的有关补正,认为《宋诗纪事补正》一书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评价钱钟书先生在宋代诗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全宋诗》的修订和完善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前期著述中最主要的两部著作是《谈艺录》和《围城》。这两部著作堪称这一时期的双壁。两部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探讨两部书之间是否有关,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杨绛曾经引述过钱钟书35岁生日诗中的两句:“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统树鹊难安”。两句诗前句当指《谈艺录》,后句当指《围城》。杨绛引这两句诗,用意是描述钱钟书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兼顾不来的情景,实际上理论和创作“兼顾不来”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其正面的情景应当是创作欲最旺盛的时候理论和创作之间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好支离事业,他的《文选》学研究,主要散见于《管锥编》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对这些零碎的真知灼见进行梳理和细读,不难发现,钱钟书的《文选》学研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在研究内容上,仍然是传统“选学”中的一些公案,集中在《文选》“体例”和“选文”两个方面。二、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并运用诗学之维度,从而为“选学”研究注入更多的理论品格,而后者实与钱钟书坚持“具体的鉴赏和批判”的研究取向相一致,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的“新选学”研究正致力于探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的《谈艺录》是一部诗论专著,他的许多见解是具有普遍性的文学理论。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与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提出的许多理论概念相契合。本文旨在分析《永州八记》的创作实践如何体现出钱钟书的“执情强物”、“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假物得姿”这三个属于创作论范畴的理论概念,从而对柳宗元的游记散文的特质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专业性强而又广受欢迎的诗歌选本,在序言中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诗歌选与不选的标准,对那些未能入选的诗歌名篇似乎尽到了说明之意。但对于《正气歌》这样在诗歌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篇章,先生却坚持不肯选入,则显然是因其有着不可原谅的缺陷。本文从钱钟书先生给《宋诗选注》责任编辑弥松颐先生的信谈起,从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上对《正气歌》未能入选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围城》与卡夫卡的《城堡》 ,是具有可比性的两部文学名著。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以中西文化的对比作为思维的切入点 ,通过钱钟书与卡夫卡的“精神对话” ,来思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性 ,进而引起人们对现代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曾撰有《史记会注考证》,以其独特的学术个性与风格,从广阔的学术视野去深入研究《史记》。他的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而且心手相应地用这些方法步向《史记》研究中的“浑观其一派之落九天而泻千里”的学术境界中去。钱钟书先生研究《史记》的方法,不仅对于《史记》本体研究是一种再深入,而且对于广泛的文史哲研究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窥探。溯源导流瞻瞩通达钱钟书以极其敏锐而强烈的历史感,藉极其渊博的学识,作溯源导流、瞻前瞩后、上通下达式的研究。钱钟书这种研究方法在《史记》的研究中运用得相当广泛而突出。一是在历史的不同层面上揭示其丰富的内容与意蕴。在《律分》这一则中,即是用此法。《史记·律书》云:“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钱钟书先生揭示了:《礼记》之“名士”谓有名而不仕者,《史记》、《汉书》之“名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性,以“打通”作自己的文化观,以“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作进入具体文艺理论话语空间的实用手段,以话语空间的阐释范式来达至中西文论“诗眼”、“文心”的“莫逆冥契”。《通感》、《诗可以怨》体现了钱钟书诗学观的一个侧面,可谓中西比较诗学方面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钱钟书先生《围城》的讽喻艺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小说在立意、结构、形象塑造及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散文充满理趣,如《窗》之中就容纳了有关人生的种种思考,值得人们深思回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了钱钟书的《围城》与纳博科夫的《普宁》在艺术手法,主要是结构上的异同,从而说明了艺术家通过严谨的结构来深化小说的主题,而高超的艺术手法又将深深地影响小说的艺术层次。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心态变迁了如指掌,所以,写出了虽数量不多却颇有影响的小说。一部《围城》震动了整个文坛,李健吾称它为“新《儒林外史》”,并以能在他和郑振铎主编的进步刊物《文艺复兴》上发表这部杰作“为荣”。①它先后被译成俄、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如果说,《围城》是钱先生的长篇代表作,那么,《猫》便是他的短篇代表作了。它们都发表在四十年代中期,又都是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佳品。所以,也可以把《猫》看成是《围城》的姊妹篇。本来《围城》和《猫》作为钱钟书的名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但是,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的改动,而严长明又当是本于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载。二诗位置的前后置换,使原作结构更加完美;而非改为无,却使声音效果较原作略为逊色。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主题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不少评论家已经评论过了,关于它的主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据,但说到点子上的不多。电视连续剧《围城》放映以后,刊头报端,也是论者纷纷,却也少有直指心源之见。还有人对杨峰的片头题词提出质疑,认为它未能切中主题或不能完全概括《围城》的思想内容,这是不了解《围城》的用意所在,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方鸿渐形象塑造的真实内涵所造成的迷惑。杨绛是最了解钱钟书的,也最了解《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形象最深层的思想意蕴。她给《围城》电视剧的片头题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  相似文献   

17.
《围城》比喻翻译探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钱钟书“化境”之说 ,跳出翻译技巧之窠臼 ,代之以审美的视角 ,影响深远。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 ,《围城》的比喻翻译具有和谐美、动态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围城》英译本出版后深受好评,但也遭受到不少批评,多是立足于目标语的角度,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本文从语言、风格、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围城》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重读钱钟书及其《围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钱钟书及《围城》近三十年的沉默,主要是因为客观的社会状况,作家个人及文本本身的原因,并非单纯政治干预文学的人为现象。重读《围城》关键是要确立新的阅读意识,《围城》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无需过分拔高作家及作品的主观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家常以庄,列并称,今传《列子》虽或出于晋人张湛的搜集整理,然其文章之美已是世人所公认的了。钱钟书以为:“使《列子》果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生论》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他从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