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全球范围看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同 ,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但城市化作为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阶段 ,要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 ,必须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一、农村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一国城市化推进当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条件、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等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因素。但是我们运用抽象法探索世界各国农村城市化推进的轨迹 ,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局限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化的发展过程和路径,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适应范围、自我演进以及科学评价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局限和约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演进创新过程中呈现出主导要素高度化和综合化、支撑体系需求高级化、演进创新自主化、演进模式多样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动态审视既有模式,理性借鉴其成功经验,选择科学的路径塑造本区域的特色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为主,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从经济理论界的情况看,当前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规律存在着争论.但有一点争论的双方已基本趋于统一,即都承认经营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那么,工资是否由按劳分配规律决定?关于这个问题仍有争论.我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不是按劳分配规律,而是别的规律,具体是什么规律,这要取决于我们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对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选择.首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对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决定失去了作用.要发展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4.
高帆 《社会科学》2022,(8):109-119
城市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化具有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成果分享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功能中居于首要位置,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增长导向特征。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战略目标和发展条件的转变,新时代中国的城市化逻辑需要转变,这种转变的内涵是以增长导向型城市化转向质量导向型城市化为主线,推动城市化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融合,从政府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单一方式转向多元协同。这种城市化逻辑转换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由此可引申出对城市化转换规律、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绩效评估、要素市场化改革、公共产品均等化、城市化模式争论等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滞后:中部崛起的瓶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进 《江淮论坛》2006,(4):34-36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而中部“城市化滞后”,不仅影响了中部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演进和变迁,阻碍了中部的崛起。因此,要从城市化的规律和中部的特点出发,解决“城市化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型的实践表明,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制度变迁和演进的路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与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分析范式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演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更多地属于自组织系统的自我演化过程.作为内生和演进的系统,制度变迁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当事人集体学习、模仿、试错和创新活动中共同知识与信念的形成、演化的结果.在"分权改革"背景下,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处于不同环境和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和当地经济组织之间互动中的集体学习,会形成不同的具有当地特征的共同知识和信念.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当地化的惯例性默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制度变迁模式都只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南模式”城市化及其演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人口就地转移的苏南小城镇化实践突破了人口迁移城市化理论教条.受转型经济多因素综合作用,苏南模式城市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分阶段演进一是着眼于要素重组、功能提升,从农村小城镇化向企业城市化、城镇城市化演进;二是基于技术进步、产业分工,苏南地区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向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着城市化和地区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于城市化发展。然而,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城市化发展不仅受区域资源和环境等自然条件的约束,而且受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和现实经济体制的影响。因此,西部地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只有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中型城市发展模式,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苏南模式”的反思与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①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响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苏锡常城市群(带)日益壮大,苏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南模式”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苏南地区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苏南模式”本身的缺失及一些制约因素,苏南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苏南模式”的演进过程深入探索苏南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进而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对于科学制定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应在顺应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着重强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转型,集中力量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政策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化的发展过程和路径.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基准,可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区位导向型、资源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产业导向型等类型.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条件要求,在资金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且都具有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演进的共性路径在于,基于横向视角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和基于纵向视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徐继承 《兰州学刊》2010,(12):170-173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城市由于受自身的要素禀赋、区位特征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在各种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城市化发展正是利用专业分工的特点,借助错位发展的思路形成别具一格的德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提高了经济效率增强了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使德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性大国,走出一条成功的城市化之路,对今天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也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的生长过程.制度环境既包括经济、政治等制度,它们作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影响和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方向,也包括文化制度.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是通过文化制度这一中介实现的,文化制度直接主导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枢纽经济是以枢纽为引擎推动区域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是通过增强枢纽的集聚辐射作用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枢纽经济具有较强的要素流动性、时间增值性和规模经济性,发展过程遵循“枢纽集聚要素、要素形成产业、产业拓展空间、空间重塑枢纽”的特定逻辑。在技术与制度、市场与消费等多元动力机制的驱动下,枢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空间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形态特征和经济效应。新阶段,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呈现出开放性、融合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朝着平台组织化、产业集群化、空间城市化、区域协同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5.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是当代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人口自然增长问题。一定国家、一定地区的人口迁移政策对其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在中国显得尤为明显。本文将从分析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条件出发,着重论述中国现行人口迁移政策对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人口迁移政策的调整和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转型多重性视点,本文从制度转型、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四个内涵,分别对"浙江模式"及其演进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区域制度转型的浙江模式,是四个小区域模式的融合;区域工业化的浙江范式,是两个小区域工业化模式的聚合;区域城市化带有古典城市化的特征,"老板进城效应"突出;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取先区际化后国际化的演进路径.浙江模式是这四个领域转型路径特征的融合.区域要素禀赋优势即个人商业才能的发挥与产业地方化及其集聚要求,形成转型的基础动力,这些动力促成了一种由基层到小区域,从小区域到较大区域再到省域范围的自下而上的倒逼式转型机制,由此赋予浙江转型以民营化的鲜明特征.但分析也表明,浙江模式的发挥,迄今仅限于地方政府有权处置的产业与行业范围,在超地方政府力量主宰的产业与行业,则显得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描述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回顾1992~1993年和200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认为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范式对于认识中国这样的复杂经济体存在问题,提出认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于考察中国宏观经济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投资、消费、制度变迁、政府支出等各方面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影响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演进规律。对于有显著影响的方面应加强中观经济层面的认识和管理,并据此建立了一个描述性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作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其发展的特点对城市发展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城市由于受自身的要素禀赋、区位特征的影响以及在各种历史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分散化的城市格局,走出一条成功的城市化之路,对今天我国的城市化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约束与农民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化的绩效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定制度与农村居民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江苏南部的城镇化 ,是在城乡分割体制约束下 ,农村居民为实现就业、提高收益而选择发展乡镇工业化的结果 ,同样 ,城市化绩效不足 ,也形成于农村居民在制度约束下所做出的滞留于乡间的选择。城镇化的进一步演进 ,有赖于农村居民积极地向城镇迁移 ,而这又有赖于城市化制度的变迁。城市化制度必须在农村居民群体制度需求拉动下实现变迁 ,否则就不能够约束或激励农村居民做出迁移的选择。让农村居民拥有土地处置和交易权是中国城市化演进中必要的产权安排。只有当农村居民拥有了土地处置和交易权后 ,他们才能参与城市化制度的博弈 ,并获得自主迁移的权力 ,城市化才可望在社会各群体多赢的基础上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