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的旧体诗有相当一部分和屈原有关,它们或采用屈原诗里的一些辞句和语汇,或涉及屈原的创作和生活。这说明鲁迅对屈原的作品很熟悉,对屈原的研究工夫很深。《送O.E.君携兰归国》和《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诗通常被认为是鲁迅的“夫子自道”;前一首的“兰”,后一首的屈原,都被说成鲁迅的自况。这样的理解合不合鲁迅诗的原意、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以及鲁迅的思想和性格呢?  相似文献   

2.
寂寞温邦彦     
温邦彦是寂寞的。寂寞的原因是,他追求得太多太多。一个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不好好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奋战到底,却偏要去做什么学问。而他做的又是大学问,是高深莫测的哲学、数学、逻辑学。别人只知道他作为富翁的荣耀,却不知他为了追求学问,一次次地遭受别人的白眼与冷遇。在瑞安、在温州,跟人谈论哲学、数学、逻辑学话题,知音很少。与老板们谈这些,感兴趣的能接话的人就更少,那毕竟是远离经济、远离生活的东西。可以想象,他很寂寞,甚至孤独。好在他做企业还算顺当。这多少使他感到欣慰。他说:“65岁以后我要专心著书立说,让后人评说去。”看来,他的寂寞是无休无止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过,《离骚》之“辞述己之始生,以至壮大,迄于将终”(《汉文学史纲要》),简洁无比地绘出《离骚》宏伟的艺术构成和序列,《离骚》开头明叙己之诞生,结尾暗示我之死亡,前呼后应,浑然天成.不知其事,则误解横生.但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三辰相会”之“人日”,摄提岁星“重华”(舜)进入月神(?)訾(常仪)之宫;日月五星交逢营室之良辰,而卒于五月五日之凶忌,未免太巧太奇,发生怀疑和争论也是自然的.这里仅略述屈原死期诸说并揭示疑难,以供学界讨论批判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鲁迅评价屈原的文章和相关言论,指出鲁迅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观点评说屈原,达到了同时代文学史家所难达到的高度。鲁迅评价屈原,不仅看其“全人”,而且看其“全文”,避免了评价的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爱与死”是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而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鲁迅与夏目漱石又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  相似文献   

6.
《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赵逵夫《哀郢》一诗的背景、作时及所反映屈原的行踪。学者们一直看法不一。首先是对诗中“过夏首而西浮兮”和“上洞庭而下江”这两句的解释,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其次是屈原“背夏浦”而东行后的行踪,过去的一些解说,也都感到疑问很多...  相似文献   

7.
鲁迅早期写的《自题小像》,有“寄意寒星荃不察”一句,这一句诗的意思,许寿裳最早解释为“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我所认识的鲁迅》)以后的注释者或讲解者,都根据“述同胞未醒”之意,对“荃不察”作了大体相同的讲解。  相似文献   

8.
老屋拾秋     
凉风习习,落叶飘飘,又是伤感的季节。 也许是我的离开,她感到寂寞了吧,我的老屋在秋的衬托下格外萧索。不知过了多久,也小知我离开了多久,又一次,我投入那为我敝开的怀抱,重逢的温暖再次流淌在心问,浸透了血液。  相似文献   

9.
魯迅论屈原     
鲁迅在他的早期、前期和后期,对屈原都有所论述,而且越到后期论述越精辟。本文将循着上述三个时期的线索,介绍鲁迅对屈原的评价,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作家是有启示的。 (一) 屈原是鲁迅早期所喜欢的中外著名作家之一。据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回忆:一九○二至一九○四年,鲁迅留学日本,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曾购买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而在这些外国作品中间夹着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骚》。鲁迅后来赴仙台学医,临行时把这本书  相似文献   

10.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相似文献   

11.
每当听到人们唱起那首不知叫什么名字的歌时,我总是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句歌词——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因为在我心里,它一直是与一段旧事连在一起的。我有时候真不明白,城里有那么多的人,人怎么还会寂寞?而在我们当兵时的阿里,那个寸草不生的地带,只有千年的化石而无人类炊烟的地方,我们常年守着风沙星月,守着孤独和孤单,守着乡愁和信念,那才是真正的寂寞呢。其实我们并不在乎缺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文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徐玉诺的小说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注意;被注意的主要之点是在“乡土文学”问题上。王诺曾回忆说:“那时,我也不过是干百热心青年之一吧,仅以粗枝大叶的乡土文艺,写小说写诗歌,反映农村里的矛盾与兵荒马乱的情形,不知怎的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来,三番五次嘱咐孙伏园,给我写信,让我把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二十来篇小说收集出版,并自愿作序。”这段回忆中“不知怎的”四字,很实在,王诺当时并  相似文献   

13.
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并且因此决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社会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地位殊异,但是,当我把这两个名字写在一起,试图钩稽、索寻其间的关系的时候,丝毫不感到牵强冒昧。就象写了又写、多写不厌的“鲁迅与李大钊”“鲁迅与陈独秀”……一样,“傅斯年与鲁迅”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鲁迅逝世月余,《文学》杂志七卷五号刊出了郁达夫的《怀鲁迅》,其中有几句很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载、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是的,我们整个民族都应该以这块土地曾产生过鲁迅而自豪,我们当代的中国人都应该以沐炙过鲁迅的余馨而自豪。所以一当我们发现竞有人贬损鲁迅的时候,难免感到惊诧和悲酸。因为这种冷风不是来自别一营垒诸如“打落门牙”、“患脑膜炎”之类的中伤和诅咒,而是来自同一营垒的狂妄而又无知者要抵制“鲁货”,生怕“鲁化”的呓语。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适应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教学需要,我写了一本《学习鲁迅修辞》作参考书。去年湖南《吉首大学学报》第一期,有篇刘植先同志写的文章:《谈谈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发展》,把我在《学习鲁迅修辞》中谈到的辞格“跌宕”,作为修辞格发展的一个方面。我的学养很差,试写的《学习鲁迅修辞》肤浅粗糙。即如“跌宕”一节,一直感到平淡空泛,远远未能显示鲁迅杂文运用“跌宕”手法的精妙。读了刘同志的文章,引起我进一步探索“跌宕”辞格的兴趣。我始终认为,鲁迅杂文艺术风格的完成跟  相似文献   

16.
杨柏榕 《中华魂》2012,(11):25-27
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形象代表,他是一个身材瘦弱,个头不高,须发密硬,着装很普通,眼光平和有神的小老头;他性情开朗幽默,思想宽广而深邃,做事坚毅认真,话语中还带着赤子般的率直,待人真诚大方,做派朴实自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所称道的"仁、智、礼、信、勇"兼备的君子形象,感受到了屈原所赞美的“后皇嘉树”的美好品行。但是,在当今一些媒体和学者那里,歪曲鲁迅形象、否定鲁迅精神的言论观点时常出现。这也让很多对鲁迅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人感到疑惑迷茫:鲁迅是否伟大.又到底伟大在哪里?我们不妨对这个问题再做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诗论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鲁迅在给中国诗歌会会刊《新诗歌》的编辑窦隐夫的信中说:“要我论诗,真如要我讲天文一样,苦于不知怎么说才好,实在因为素无研究,空空如也。”“素无研究”,自然是鲁迅的自谦之言。人们都知道,鲁迅一九○○年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一九○八年他就写了长文《摩罗诗力说》,第一个把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和“摩罗诗人”介绍到中国。鲁迅又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五四”时期先  相似文献   

18.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是战国时代末期楚国的杰出法家和大诗人,他一生为了坚持和实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政治主张,同奴隶主贵族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一直受到反动统治阶级和儒家的攻击和歪曲。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屈原及宋玉”中,一反千百年来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充分肯定了屈原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倾向,赞扬他具有“九死未悔”的反潮流斗争精神,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作品,给了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今天,学习鲁迅对屈原的正确评价,对于我们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继续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创作余谈     
假如说爱好文学也必须外界力量促那的,那么,寂寞和孤独正是驱使我的鞭子。我的文学生涯是从1939年初,进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后起步的。但是在选择这条道路之前,对它的爱好却早在童年就开始了。产生了这一爱好,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寂寞和孤独,思想情感没地方寄托,而文学作品却给我介绍来精神的伙伴。正如对文学的爱好不是天生,我的寂寞心情与孤癖性格,也不是什么宿命的注定。幼年时候,母亲除了常给我们儿辈讲“狼外婆”,有时也回忆起祖辈的创业精神和家庭的盛衰史话:在我出生之前,祖父曾经是出租田地的地主,娶过妾侍,晚年嗜好鸦片;  相似文献   

20.
讽刺是杂文一种重要的战斗艺术,鲁迅一生的战斗和劳作,确立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把杂文的讽刺艺术锤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杂文之所以要讽刺,跟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不开。杂文是从旧中国发展过来的,那时作家生活在反动统治之下,没有言论自由,“理智受着客观上的障碍,得不到正常的发露”,困而运用讽刺进行战斗。正如鲁迅在谈及自己写小说的情况时所说的:“只是对象隆冬一样没有歌唱,没有花朵的本国情景感到悲哀,才写些东西来打破寂寞而已,……以后写还是想写,但前途暗淡,在这样的环境中,恐将更陷于讽刺与诅咒亦未可知。”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