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2.
郭豫适新时期的红学观点和红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郭豫适文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之中,学术史与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是郭豫适《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其中,红学史方面的新成果是郭豫适新时期之前基本成稿的《红楼梦小史稿》和《红楼梦小史稿续编》的学术延伸,而郭豫适对《红楼梦》研究方法的集中关注,尤其对半个世纪来海内外新旧索隐派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的详尽评析和批判,则力图正本清源、廓清迷雾。郭豫适关于学术史与方法论方面的学术实践已然对新时期红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扬华的《红楼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红学公案研究即钗黛之辨,二是人物论,三是艺术论。其代表性著作诸如《钗黛之辨》、《红楼梦新探》等,尤以《钗黛之辨》的学术意义最为醒目。《钗黛之辨》是对红学第一大公案这一论题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与辨析,为《红楼梦》人物论的进一步拓展,树立了又一种可取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李希凡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不仅体现在他时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那些基本观点的进一步阐发,更体现在他对《红楼梦》艺术世界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评论,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红楼梦艺术论》与《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李希凡力图于坚守以往成说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并在艺境探微和人物论方面取得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5.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譬如张锦池的《红楼梦》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对《红楼梦》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与价值评价方面,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十二论》与《红楼梦考论》等。张锦池在红学研究中善于见人之所不能见,并提出新见解、新思路,考论结合、建构新说。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0.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蔡义江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其中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是持论公正、用情最深、力图遵从原著的《红楼梦》评注本。蔡义江的红学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中,包括对曹雪芹的思想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红楼梦》续书的成与败等方面深刻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些人物之所以如此经得起反复的品味式精读和反复的解剖式研究 ,正因为他们身上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除了那些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东西外 ,还存在着许多非典型因素。就创作方法而言 ,这些恰恰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所带来的。因此 ,从作品实际而非先验的“现实主义”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 ,认识贾府和大观园的环境有许多非典型因素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意义。曹雪芹不仅在人物定位上以“受享”为基本态度突出了贾宝玉的非典型色彩 ,而且从他的长相、言语内容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将这一非典型特征具象化。这种公开要求“受享”的个性在当时是大大超前的 ,其进步意义丝毫也不亚于补天 ,《红楼梦》的现代性和它的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此。在整个贾府特别是大观园这个非典型环境中 ,林黛玉等人物身上也多少不等地存在着非典型因素。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或非典型性格作为一个创作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非典型角度入手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4.
宋淇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中,他的红学研究致力于辩明红学方向、探究红楼艺境,由“识小”而“识要”,小中而见大,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并将《红楼梦》置于世界文学之林作比较研究,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新见颇多、启迪颇多,为《红楼梦》的意义阐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宋淇的红学研究起点高、视野宽、路子正,并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其学风和文风都堪称治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幅千姿百态、色彩绚烂的人物长轴。曹雪芹擅长丹青,熟谙画论,《红楼梦》的写人技法,深得现实主义绘画之妙。传为他的一首《自题画石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这个“玲珑出自然”,不仅可能是他进行绘画创作的经验结晶,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他进行文学创作、人物塑造的一个美学特征。笔者对此略陈愚陋,以就教高明。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曹雪芹逝世 2 4 0周年。 1 8世纪中叶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 ,脂砚斋就开始了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评点———即研究工作。 2 0世纪开始 ,《红楼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道路。为了纪念红学研究的百年历程 ,并纪念曹雪芹逝世 2 4 0周年 ,河南教学学院学报从 2 0 0 1年开始酝酿策划 ,并于 2 0 0 3年开办了特色栏目“百年红学”。“百年红学”栏目刊发的主要文章采用了“分题综述”形式 ,重点围绕 2 0世纪红学的发展史、《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思想研究、总体艺术成就研究、形象描写成就研究、语言研究、后 4 0回的研究、《红楼梦》的…  相似文献   

17.
从建立红学考证新方法、确立曹雪芹的著作权及对其家世进行考证、创立《红楼梦》版本学、坚持"自叙传"观点、对《红楼梦》的评价及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五个方面,对胡适红学研究进行综合的梳理与评述,以期初入红学界的研究者们,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在红学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蒙的《红楼梦》评论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鉴赏与批评并举,体悟与活说贯通;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思想观念与笔调文情汪洋恣肆。他敢于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他的《红楼梦》研究能够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理予以"概念化"表述,并在体悟、阐释、批评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红学研究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他出版了《文心雕龙创作论》。此文先阐述其《创作论》的创作契机,再解读其《讲疏》文本结构的三个环节,后解读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治学方法。王元化《讲疏》的治学方法是由考证推理方法论、说明研究方法论和分析综合方法论等三种方法论整合而成的。这对我们的科学研究仍然有启迪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