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集团彻底战胜了反动的袁绍集团,成为统一中国最强的政治力量。曹操之所以能赢得这次  相似文献   

2.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北方略定。他踌躇满志,胸怀天下。为巩固后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追歼袁绍残部。五月曹操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途中登临碣石山。他……  相似文献   

3.
袁绍与曹操争锋,官渡之战是决定袁亡曹兴的关键一役。官渡之战前,在力量对比上,袁强曹弱,袁攻曹守。官渡之战后,袁绍由强变弱,变攻为守,直至败亡;曹操则由弱变强,转守为攻,直至胜利。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势众,财粮丰足,雄据黄河以北冀、青、幽、并四洲之地,无后顾之忧。袁绍发布了由著名文士陈琳草拟的攻曹檄文,以压倒优势,兵逼曹境。曹操兵少粮缺,亲自提兵官渡,许都空虚,前拒袁绍大军,后有孙权、刘表之忧。在客观形势上,袁绍掌握着主动权,具有打败曹操的很大可能胜。  相似文献   

4.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诸雄争立,最后的胜利者,往往就是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认识更为深刻。重视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是曹操获得重大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的光辉点之一。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靠什么得天下?曹操与袁绍起兵讨董卓时,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寥寥数语,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和战争观。袁绍如愿以偿,占有冀州,为冀州牧,兼有冀、青、幽、并之地,地不可谓不广,亦不可谓不固,但刚愎自用,不善网罗人  相似文献   

5.
刘表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形成,有一个群雄混战的过渡时期。当时存在七个较为重要的武装割据集团,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江东的孙氏父子、荆州的刘表、淮南的袁术、冀州的袁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曾认为“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表)可为英雄”。可见在群雄混战中,刘表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1.曹操的"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战略是错误的。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袁绍提出另立朝廷,即立刘虞为帝,把刘虞的各方面优势转化成胜势。这对削弱董卓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加强联军的内部团结,扭转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太祖到酸枣"条空谈对董卓实行战略包围不与之战,就是中了董卓御敌于函谷关以东的诡计,变相帮助董卓渡过政治危机,也是和曹操平定董卓之乱的思想和行动背道而驰的。因而是条值得商榷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任慧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40-41,48
王粲《从军诗》是其加入曹操集团后的代表作品,诗中洋溢着昂扬的乐观精神。本文对《从军诗》作出三点分析:首先,曹操实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发自内心;其次,作为依附于政治的文人,王粲保持了正直的节操;其三,《从军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公孙瓒与刘备曾同在卢植门下求学,并由此结下深厚友谊.公孙瓒出仕早于刘备.两人都曾在汉末参与平定张纯等人的叛乱.初平年间,刘备投奔公孙瓒,成为其属下.公孙瓒后来派刘备去青州,刘备在该州成为平原相.曹操攻徐州陶谦时,刘备前往援助,后转归陶谦.陶谦去世后,刘备领徐州,并与公孙瓒的大敌袁绍改善关系.而公孙瓒杀刘虞并控制幽州后,陷入与刘虞旧部及袁绍的战争中.公孙瓒因遭受挫败转为消极防守,最终为袁绍所灭.刘备能得人心,虽屡遭挫败,但顽强坚持.刘备与公孙瓒都可称为汉末乱世中的“枭雄”,不过二人成败有别.  相似文献   

9.
王蕊 《殷都学刊》2006,(1):29-33
曹操霸业始于兖州,兖州对于曹操而言,如同刘邦之关中、刘秀之河内,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兖州谋臣和将士更是曹操依靠来争霸天下智囊团和精兵强将。他们在曹操霸业的创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11.
田丰的“乡土情结”与人生悲剧──兼评袁绍拒迎汉献帝及其南进战略的失误王永平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群雄纷争,开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局。其问,不仅各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而且也出现了无以计数的智谋之士,其中如荷或、郭嘉、诸葛亮、鲁肃等,因所献之计分别为曹操、刘各...  相似文献   

12.
黄开军 《殷都学刊》2011,32(1):52-5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典范,曹操是《三国演义》重点突显的反面人物。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屡次掀起为曹操翻案的热潮,无不指《三国演义》为丑化曹操的罪魁。小说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确有所出入,但小说并没有丑化曹操,演义中曹操的劣迹、罪行都有史料依据。相反《三国演义》在详细描述曹操的征战、治国、齐家诸活动时,客观上对其进行了美化与拔高。为曹操翻案的无病呻吟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气候影响,并不是学术自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2):114-116
曹操是汉末最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倥偬一生,身经百战,写下了不少军旅诗.曹操的军旅诗是曹操军事生活的反映,也是曹操战争经历的见证.曹操经历了汉末诸多的重大战争,如: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追击、收编黄巾军:建安三年(198年)擒杀吕布、陈宫;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建安九年(204年)攻克邺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战于赤壁;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的战马超、讨张鲁、伐孙权、征刘备等.  相似文献   

14.
曹操的诗歌历来受到高度评价。然而,曹操一生征战,无暇专心作诗,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至今论者不多。纵观曹操现存的诗歌,无一不是书写其政治理想和抱负。曹操发挥个人的才华,把政治理想加以诗化,转而成诗,曹操的诗歌完全是其政治理想的副产品。正是曹操政治理想催开了他诗作这朵光耀千古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七月十二日,广东史学会举行了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第三次讨论会,环绕着曹操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讨论了如何以唯物史观来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内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统治阶级人物。一种意见认为:在黄巾起义以前,宦官外戚集团与豪门大族、中小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曹操站在反宦官方面,有其一定的进步作用。后来这种主要  相似文献   

16.
孔融与曹操,原先都是地道的士人,具有通共的士人意识,因个性及其学说的不同,政治军事的经营分判了成败,曹操上升为政治领袖,孔融还原为大名士。在互为需要的境况下,曹操需要孔融充当他的政治点缀,孔融需要借助曹操阵营作生存基点,两人形成了暂时的合作。曹操统一北方后,逐渐淡化了对孔融的需要,孔融则为保全自己名士领袖的地位,以名士风度对曹操进行了批判,最终彼此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论曹操     
曹操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应该给以适当的评价。但“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动政治目的,却对曹操极力加以吹捧美化。今天,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在曹操评价问题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加以批驳。  相似文献   

18.
寿亭侯     
《三国蜀志·关羽传》:记关羽随曹操破袁绍于白马,斩绍将颜良之后,曹操“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东汉时封候分县、乡、亭三级,亭侯最小。袁曹官渡之战,两军一接触,关羽就斩了袁军主将,军威大振。曹操论功,以亭侯封关羽,这和建安元年(196),因刘备拒袁术于(?)眙、淮阴有功,曹操表封刘备为宜城亭侯(事见《蜀志·先主传》),事例正同。后来蜀群臣上汉帝表进刘备为汉中王时,所列衔名就有“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汉寿是东汉荆州武陵郡属县名,在现在湖南常德市的东北,这个汉寿亭是否就在汉寿县内?或另在一地,已无可考了。  相似文献   

19.
曹操生当乱世,他的出身和家世都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兄弟高贵,其父曹嵩系宦者曹腾的养子。曹操举孝廉后除洛阳北部尉,只作过一些地方小官。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起兵讨董卓时不过五千余众,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开始发迹。由于曹操“少机警,有权数”(《三国志·武帝纪》),当他为洛阳尉和济南相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95-199
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色彩极为明显的文人集团。关于集团的领袖,涉及到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历来说法不一。曹丕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邺城,不仅组织了大部分文事活动,而且善于总结集团经验,成功推动了文人集团的发展,因而是邺下文人集团当之无愧的领袖。而曹操常年外出征战,少有和文人们的共同创制;曹植年少单纯,缺乏号召组织集团活动的实力,作品丰富但多为单独创制,二人皆不符合成为邺下文人集团领袖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