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要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改进组织管理,教师个人也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高职教师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以心理资本问卷(PCQ)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MBI-ES)为调查工具,对随机抽取的陕西省6所高职院校的505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师心理资本处于中上水平,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将近一半的高职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症状明显,去个性化症状较轻;高职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职业倦怠越严重,心理资本就越贫乏,职业倦怠能较好地预测其心理资本水平。高职院校、社会及教师个体要协同努力,通过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达成积极预防和有效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是当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其对于教师心理健康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产生的危害是全覆盖性的。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能够负向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受到心理复原力的调节,为此,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情绪情感、应对方式、社会交往和外部环境多维立体的方式,增加教师积极心理资源,提升教师心理复原力,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目前高等学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是影响高等学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探讨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危害的基础上,作者分析当前导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原因、工作原因及教师个体原因,主要表现在现代传媒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教师挑战,由于社会的高期望使教师承受心理负重,超负荷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由于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缺乏自由度和专业自主感。并从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提供教师健康保障体系;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和压力应对水平,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以随机抽取的国内7个城市25所高校的68名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为对象,以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eyer和Allen的离职意向问卷为工具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离职倾向相当严重;性别、婚姻状况和参加工作年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有影响;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全部三个因子均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因子对离开组织倾向也具有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以珠三角地区302名高中教师为样本,探讨了心理资本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资本在职业压力影响职业倦怠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多数教师由于忙于教学,很少去关注它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情绪衰竭进、去人性化、使他们自我效能感降低、严重者发展成为生理或心理疾病,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属于中等水平。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3个维度存在婚姻状况、兼职状况、学校类型、学历和教龄差异。3.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角色冲突和模糊等个体因素都可能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职业压力通过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造成教师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进一步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组织环境是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源,它通过教学要求,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教师间、上下级间的合作与支持水平,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预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与学校评价及其带来的学生问题、工作负荷、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均从社会环境层面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可从教师改变自身不合理观念、接受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入手,通过建立并完善更人性化的制度,进行科学的校内人事管理,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提供在职学习机会等方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转变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合理期望,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增加教学投入,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援助系统,可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正>一、问题提出消极的职业心理状态会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职业压力、职业自卑等,这些负面的心理状态会诱发教师负面的职业行为,如职业倦怠行为。因此,如何改善这些消极的职业心理与行为状态,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直到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从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中跳脱出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学既影响教育质量又影响学生成才。大学生厌学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取心丧失;学习动力和兴趣缺乏;心智活动积极性差;逃课;考试作弊等是其基本表现。其原因是:高校扩招的结果;“读书无用论”有新的抬头;就业困难;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改革迟缓;宽进宽出把关不严;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克服大学生厌学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入学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重视厌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城市儿童低龄入学现象日趋严重。造成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也有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儿童低龄入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甚至会导致一些孩子形成厌学情绪。解决对策是把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轨道;根据各地教育资源和小学生的入学压力采取不同措施;发现智力超常儿童应区别对待等。  相似文献   

13.
审美疲劳作为一句流行词语反映时下的许多现象,实际上,审美本身无所谓疲劳,审美疲劳究其根本是身体里的欲望疲劳.这种偷梁换柱显示出时代的一种症候,即有意无意把肉欲和审美混淆.虽然审美的世界里包容欲望,但却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对有精神的肉体和有肉体的精神的爱欲.对由此引起的大众文化里审美的平民性和平民化问题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李瑞阁 《南都学坛》2000,20(6):105-106
数学课本身的语言抽象化和思维理性化特点 ,往往造成中专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依赖心理 ,厌烦心理 ,自卑心理 ,自满心理等心理障碍。通过对数学课及学生的特点及障碍进行逐个分析 ,相应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根本反映了大学生之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茫。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存在无视生命自杀伤人、轻视生命伤害身体以及忽视生命虚度时光等不良行为与现象,究其根源主要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内部成因上看,主要为大学生生命观有失偏颇,人生观不够成熟,心理承受力脆弱等;从外部成因来看,主要为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的不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现实的过大压力等。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生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厌学和消极心理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经过了从“德治—德法共治—人治—法治”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纯粹法治的推行 ,却带来了“社会乏力症”的弊端 ,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法治国家“社会乏力症”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论证了新层次的“德法共治”是解决当代各国“社会乏力症”的有效办法 ,并提出了落实“德法共治”主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研究,目前更多关注的是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老师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上,而对阅读主体的阅读心理、情感变量及其对课堂阅读的影响机制等内容研究得还不够。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一点尝试,提出了"阅读疲劳"这一概念;并在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阅读疲劳"产生的动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的学习态度、行为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净化等重大问题.近年来各大学普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厌学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心态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挖掘这种厌学现象的根源,对于克服大学生的厌学心态,端正其学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热水浴消除疲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疲劳产生的机制及部位。从生理学,保健学生等角度出发,阐述热水浴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