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我国。为了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而又避免与儒学的冲突,西方传教士进行了天主教儒学化的尝试。“合儒”和“补儒”是这种尝试的主要内容。“合儒”即从先秦儒家经典中摘出与天主教相似的词句、段落,以证明两者的相互契合。“补儒”即在伸张先儒真谛的旗号下,用天主教神学来驳斥宋明理学,认为宋明理学以理和心为世界的本体,抹杀了造物主上帝的存在。天主教的儒学化是以坚持天主教的出世理想和信仰主义为基础的,这与理性主义的儒学在学理上有着根本的冲突。西方传教士并没有从学理上沟通、调和两者的差异,因此天主教儒学化的尝试是浅层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
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刘培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盘否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第一次发生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批判;第二次发生在文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冲突是人们共所瞩目的一个大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析,不能不上溯到晚明与清代的思想界,因为,诸多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基本命题已在那一阶段潜生。 大致说来,自耶稣会士相率东渡,明清知识界对包括西方自然科技与基督教神学在内的“西学”持三种走向各异的姿态。 其一曰全盘受容。其代表人物为“首好其说”的晚明徐光启和李之藻。他们不仅和耶稣会士们合作,大规模的译介西方科学技术,而且相率入教,对基督教神学大加礼赞,以为西方“天学”是“补儒易佛”,“一还吾三代之隆懿”的“救世神药”。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东南学术》2003,(3):91-101
本文从17世纪中西文化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入手 ,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最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的文化上的原因。本文强调徐光启引进的西方科学方法论对于弥补中国文化传统不足的重要意义 ,并分析了“徐光启计划”为什么不能被中国知识界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后殖民目前和未来的状况,并提出,目前阶段的新现代性、尤其是亚洲新现代性的成长,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章认为,由于共产主义崩溃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权出现内部衰落,后殖民性从它代表发展中世界的知识界和文化批评特性这一点来说,有别于非殖民化。这一背景引发了一种不可知意识,所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迷漫于发展中世界的后现代忧虑。本文通过考察“外部”和“内部”人类学家的著作和评述,对这种后现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亚洲的崛起极大改变了这种争论,因为“亚洲的理性”——当然是指日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性。单纯从理性和物质的角度看,这种现代性超过了西方。这种多极的现代性的出现为建立一种多极的、摆脱任何形式的种族优越主义的人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督教文化丛书”中的一种,康志杰教授的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0年底出版。全书除前言“从弥赛亚———基督说起”以及“天主教与新教圣经篇名对照表”、“天主教与新教圣经主要人名、地名对照表”两个附录外,共分八章,分别介绍和讨论了原始宗教仪式、基督教的节日、基督教节日的异化、近现代基督教礼仪的变革、基督教礼仪文化的特点等。该书出版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上传布最广的宗教之一,它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有过重大的贡献,并且随着西方文化强势地位的确立,它对世界文…  相似文献   

8.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3,2(5):78-8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知识界,引发了中国知识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西方美学思潮成为中国诗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衍变的外在动力和契机。本文主要论述“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概念、时间界域、思维路向及其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过20余年,中国经济思想界就被美国传来的“主流派”经济学即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占据了主阵地,不仅大学经济院系以其为基础和主干课程,连党校和行政学院也以其培训干部。这一学派的教科书开始主导中国政界、经济界和知识界的经济意识。对它的称谓,也从“西方经济学”变成“现代经济学”,而且还出版了“高级西方经济学”或“高级现代经济学”的教材。这些教材及其中的理念、知识、图表、公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对人们经济意识的主宰,势必体现于行为,体现于经济运行,体现于政策,制约中国经济的走势。以“非意识形…  相似文献   

10.
简论焦竑     
焦竑(1540—1620),字弱侯,一字淡园。南京旗手卫人。他是王学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泰州学派诸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有关人欲的认识,和清初王夫之所提出的“天理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的命题两者之间,在宏观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他又是在王学由盛而衰,知识界束书不读、空谈心性期间,以博览群书,长于考据著称的杰出学者。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正是沿其波而起,一扫悬揣之风,奠定了清代考据学的基础。他对于当时和清初南京地区知识界也具有重大影响。 今年是焦竑诞生450周年,逝世370周年,特就焦竑一生几个重大方面,抒以已见,,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1.
岳亮 《甘肃社会科学》2012,(1):97-100,112
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具有浓厚的“城市运动”色彩,清代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亦经历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清初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是从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开始的,后为躲避统治者严厉的禁教打击而被迫转向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山区发展,却也因此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以来,涉及到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国际上有四大理论:即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的“西化”论、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发展中国家依附理论中的“脱钩论”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在这半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中,这四大理论对国际社会和不少的民族国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导致了不同结果。(-)涉及开放问题上的国外三大理论及其主要缺陷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它以西方的一批学者为代表,其理论旨在总结西方文明的历史经验,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指导。这一派学者在民族国家开放的问题上提倡一种“西方化”的…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8年10月14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印度人阿马蒂亚·森,以表彰他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以及对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突破性创见。国内知识界也许对阿马蒂亚·森的名字较为陌生,实际上,自70年代以来,他就已在西方知识界,...  相似文献   

14.
郑琪 《船山学刊》2010,(1):212-215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中国的强大实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适应策略”,以西方的科学技艺作为敲门砖。两种文化相遇。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本论文就从雍正的禁教政策展开,重点对雍正的禁教思想、禁教政策、禁教措施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汤若望继承了利玛窦在华的传教手段,通过修历使天主教势力伸向宫廷,因此为西方天文、历算科学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他的宗教活动从政治上看基本上是成功的,先曾获取明朝崇祯皇帝的信任,继之又在清初依靠孝庄文皇太后,这次博得顺治政权的恩赏,终于在宫廷中为天主教争得合法地位。从宗教方面看,汤若望却以失败告终。这同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他的“外学”只有天文学而无儒者学;他同利玛窦一样,坚决排斥中国化的佛学——禅宗,遂失去顺治皇帝的信任,致使天主教势力被禅师挤出宫廷。  相似文献   

1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文化同仁所倡导的“启蒙”,完全取诸于西方的“近世文明”,他们高举西方“近世文明”之精髓———“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旗帜,激烈地否定传统,倡导西化主义,翼图通过启蒙,去除中西文明间的巨大落差。这种启蒙,充满着对英、法、美的幻想,寄托了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价值理想。一战结束,协约国获得胜利。这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是以英、法、美所代表的“民主”,战胜了以德、奥所代表的“专制和军国主义”,是“公理战胜了强权”。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更是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陶醉和幻想。中国人都把山东…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之命运韩东屏有关“人文精神”失落的话题,已在我国知识界(首先是文学界,接着是哲学、史学、经济学界)引起热烈回响:有人告警我国的人文精神正在失落;有人反讥这是学者矫情;还有人则以为我国从无人文主义传统,何来“失落”之说?此处姑且不论上...  相似文献   

18.
1989年那场巨大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登陆,启蒙主义成了文化界“锣鼓”再敲、“戏幕”重张的祭品,被中国后学家们大笔一挥,宣判了死刑,开始了对“现代性”歪打正着的批判。1990年代后半段起,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话题兴趣愈来愈浓,现代性言说也由起初对西方理论简单随意的套用,逐渐向有价值的理论介绍和反思方向挺进。不过,虽然参与现代性问题讨论的知识人不少,但客观地说,相对真正达到系统性和深刻性的,也就汪晖一人。尤其是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发表以后,将相对散漫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方豪在天主教史研究方面成就颇丰。以《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代表,他不仅对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了精深的考究,而且还从诸多方面展拓了天主教史的史料来源,为中国天主教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1830—1844年)林芸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占据,到19世纪初,已逐渐成为中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枢纽及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