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戊戌变法研究中,维新派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资产阶级的孱弱和资本家的冷漠态度成为维新运动失败的注脚,却难以阐释它席卷全国的速率和独有的悲壮气势,以至人们不能不思考:这个运动究竟是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抑或干脆否定维新运动的资产阶级性质.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按照从经济到政治的模式去探求,而必须依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维新运动本身的特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维新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和维新变法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认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改变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维新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告以失败,但作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走海外,"三周大地"行程六十万里,学习考察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管理,试图继续开展维新运动,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却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一、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与教育家。他一生的活动时间很长,横互中国近代政治与思想剧变的几个重要阶段。蔡元培,字孑民,浙江绍兴人。出身於钱庄经理的家庭。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他就中翰林、授编修。饱读红史、专治小学、崇拜宋儒、笃守孝道。甲午以後,由於战争失败的刺激,他开始涉猎译书,学习日文。这时虽在维新运动高潮,他还是默尔无所主张。到戊戊维新运动失败后,他毅然请假出京,实际即表示不满清室,同情康梁。但他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於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夺取政权,不能不情见势绌”。所以出京之後,回到南方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授,创办爱国女学,组织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爱国学社渐成  相似文献   

5.
商务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并在国际交流和贸易中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商务活动的失败都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商务文化而造成的。本文着眼于商务道德伦理和商务环境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和澳洲这两国的异同,介绍两国因为不同历史地理因素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商务文化。  相似文献   

6.
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称得是一个多事之秋。两年前(公元1898年》,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掐死在摇篮里,在中国实行“明治维新”式的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的通路,被无情地堵塞了。这使得中国的政治舞台出现了更加复杂错综的格局——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觉醒,坚定了武装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信念;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刺激下,尚未接受科学启蒙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以落后的宗教迷信形式组织起来,渲泄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怒涛,这便是1899—1900年爆发的席卷半壁中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宣传家。从1898年戊戌变法至1928年国民党宣告“统一”的三十年中,梁氏几乎参与了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政治活动,各种重大政治事件无不在他的头脑里引起强烈的反映,或者在他的笔下留有记录。 在梁氏的笔舌生涯中曾经有过两次大的闪光:一是维新运动高涨时,他因在上海办《时务报》而“名重天下”;二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因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而成为“舆论界之娇子”。本文主要是就他在这两个时期的思想言论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8.
针对位于欧洲的波兰和位于亚洲的中国这两个特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这两个农业国所接受;两国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加以解释、理解、贯彻和应用;在近现代历史中两国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其作为指导思想原则的作用;在遵从本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转变其各自的思想和意识;两国间存在哪些异同;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中分别能够汲取哪些教训等等.重点放在这两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成功与失败的文化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一个跨文化交际实例为引,导出此案例交际之失败源于中关两国语境文化高低有别,然后从历史和文化两个侧面分析了中国高语境文化和美国低语境文化的成因,最后给出了和美国人交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日本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始西化、维新,但中国因为有几千年古文化的包袱,丢弃不易;再加以民族命运不佳,正值满人当国,尤其是女人弄权,把维新运动视为汉人夺权运动,而横加阻遏,因此,中国的维新远远落后于日本,乃至于中国要派留学生赴日接受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初的两次国人自办报高潮出现在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前夕。而湖北国人自办报刊的第一次勃兴却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而非维新运动时期,同时这次报刊热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起义的第一枪在湖北武昌打响,意义重大。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湖北报刊的发展作一略述,以期探讨湖北近报刊第一次热潮的特点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1840年前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日两国的先进分子都意识到了近代海防的重要性,他们著书立说,提出了两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海防思想。随着两国海防思想的兴起、发展、成熟,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最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在萌芽期就被日本超过,失败的种子在初期已被埋下。  相似文献   

13.
戊戍变法与明治维新相距仅三十年,在基本相同的国际环境中,在相似的国情下,中日两个民族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旨在救亡图强的变革。所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此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中日两国的发展差距,是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拉大的。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迅疾走  相似文献   

14.
一战时期,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外交都是自私的,非正义的。中国作为中立国参战是被日美两国拉下水的。日美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损害中国利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落后。而赴欧美会议的中国外交官不应承担外交失败的责任,相反,他们的外交斗争精神则应当适当肯定。并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怎样观察和论定各种风云人物──从吴玉章最后遗言谈起高放一、文史哲溶为一体的珍贵名篇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年),从少年时期起就一心寻求救国兴国之路。早年参加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903年东...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政治理想有两个层次:参加维新运动时,他想做加富尔,打算通过改良,引进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为政府创设新机构,达致君主立宪;失败后,经过痛苦反思,大约于1902年左右进入新境界,他想做马志尼,试图以革命、共和方式改造中国,并完成从加富尔向马志尼的飞跃.导致第二个层次出现的前因,是出使日本、南洋、欧美的西学积累及湖南新政的西学实践.1905年黄遵完逝世,使这第二个层次仅仅成为一种设想被定格在黄遵宪的头脑中,而无法付诸实践.尽管如此,这种"从加富尔向马志尼"跃进的想法,在当时已鹤立鸡群,与洋务派、维新派所有理论家、思想家有明显的不同,甚至隐然透露出某种人类共识的气象.这也许正是黄遵宪政治理想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政治实力、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两国战争指导原则、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而给日本发挥其侵略扩张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在国际局势上,甲午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客观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予中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促成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应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使我国永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作者文章就戊戌维新的改革起源、变法实情、失败缘由及成败论等进行了述评。关于改革起源问题,作者着重引述了梁启超的观点,将戊戌变法前60年间中国社会改革分为“四界”;关于变法实情,则着重论述了变法的时代背景,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关系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关于失败缘由,不主张用后世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和框架去套以往的历史事件,并作为评价准则,否则,那是苛求古人。文章最后引用梁启超的话:然则戊戌之役,为败乎?为成乎?君子曰成也。  相似文献   

19.
维新运动期间,英国在华代理人曾发表支持中国变法的言论,抛出变法方案,图谋利用维新派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逐步改造清政权,使其成为英国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失败,英国竭力拯救光绪和维新派,干涉中国内政,原因是英国一向视维新派为亲英派,不希望看到具有亲俄倾向的后党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后党与英国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两者的根本利益毕竟是一致的,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愿望。1898年末英国与后党的矛盾有所缓和。维新派寄望于英国支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结果,作茧自缚,软弱无力,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从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高等理科课程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看出近代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具有现代特征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