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9年以来,特别是以纪念李大钊诞辰110周年为契机,学术界陆续推出了一批有关李大钊研究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资料、专著以及论文。本文对《李大钊文集》、《李大钊全集》、《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李大钊哲学研究》等资料与著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从七个方面对李大钊研究方面卓有见地的论文进行了分析,认为,近些年来李大钊研究所取得的成绩非常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3.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开辟了中国新史学的先河,为我国史学研究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基石.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史学思想,对我们当前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参与和主持过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多家报刊的编辑工作。他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反对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以批判显示,关心政治,启蒙民众,重建中华为报刊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9,1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在中国近代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开始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 ,形成了各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李大钊从共产主义理想与儒家理想社会观的内在联系出发 ,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大联合和互助的角度来阐述“大同”,赋予大同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进而实现了近代大同理想社会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并且对实现“大同景运”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孙功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1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孙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8-11,1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含义、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历史学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史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伟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84-90
梁启超与李大钊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二人不仅对社会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梁启超和李大钊虽然都对社会主义十分向往,但他们二人的社会主义主张却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既与他们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紧密相连,也与他们接纳社会主义的逻辑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李大钊是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代的伟大先驱。他在短暂的革命历程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为之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艰辛探索等,对新时期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5):21-23
李大钊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过去我们强调了前者而掩盖了后者。本文从其传播西方史学观念的角度揭示出他所传播的西方史学观念是多元的,同时对历史唯物主义持批判的态度,这些正反映出李大钊作为学者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与孙中山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贵儒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1):100-105
孙中山和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虽然存在某些差异,但却有着更多的共识:他们均有"科教兴国"的战略眼光,把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到"国本"、"国脉"的高度;从民主平等的理念出发,均主张普及国民教育;他们重视"体、智、德"全面发展,并据此规范了教育目标;他们都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国有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29-36
为了反击民国制宪中的右翼保守主张,推动民国第一部宪法的民主化,李大钊等领导的北洋法政学会以《言治》月刊为基地,围绕国会体制、孔教入宪、宪法颁布权等制宪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天坛宪草的民主化(该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起草,史称天坛宪草).天坛宪草虽因袁世凯政府的极力破坏而没能颁布实施,却是中国民主制宪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宪法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李大钊等推进中国民主法治的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14.
寻找共产主义的尝试——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7-12
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引介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独特的认知体验,倾向于把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为一种人道的而非暴力的,互助的而非斗争的理论,不赞同中国社会形态封建说,对阶级对立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与马列经典理论的阐释有较大差异,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的理路和痕迹。 相似文献
15.
陈桂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4-29
晚清学者李慈铭的词论散见于著述中,长久不被人知。他以神韵诗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崇尚婉约含蓄的"格韵词说";词体认识上,区分诗词的不同文体特征,并对小令长调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均体现了他词论的独特视角。词人品评时更能体现词论的价值,一方面针对浙西词派之弊,系统品评了词坛名宿,表达了对南宋词的厌恶和对《花间》婉约词统的推崇;另一方面在咸丰年间继续推动纳兰词的批评,构成了清代纳兰词批评史中重要一环。这些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了解咸丰词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开贤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50-53
唤起群众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论和社会主义运动论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他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发起革命政党和深入群众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正是着眼于唤起群众并致力于掀起群众革命运动,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才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18.
论创造性思维与艺术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霞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83-85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核心与灵魂,加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文章就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心理基础及结构人手,阐述了各类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培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燕赵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密不可分的.步入21世纪,学术界对燕赵文化的研究更为关注,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燕赵文化研究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本文仅对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加以介绍、评析,并对如何深化燕赵文化研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