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碎片已成为后现代小说家所关注的流行话题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小说的主题方面,同样在许多后现代小说的结构中也得到了回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代表。该小说不仅在主题上关注主人公安娜分裂的精神状态,而且小说在结构上也是支离破碎的。从片段式的结构、多重性的叙述视角和开放式的结尾这...  相似文献   

2.
《金色笔记》是以追求完整统一为主题的小说。文章通过追踪安娜的经历来理解作者莱辛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以及理解现代社会自我分裂的人们对于重获完整专辑“我”的强烈愿望,文章分析小说中表现的分裂和完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著作《金色笔记》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所经历的政治、写作、感情等困境,本文将围绕安娜人格由分裂到整合这一主题,分析造成安娜精神分裂的几大因素: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及情感生活等,并根据心理学家R.D.莱恩关于存在性焦虑、精神分裂的有关理论,分析安娜超越自我,治愈精神创伤的过程及对个人应承担更重大的社会职责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浅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的破灭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复杂的形式展现了一位女作家从自我分裂、精神崩溃到重归完整自我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女主人公对人生经验与自我认识之间差距的思索、对文学创作目的的思索、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的写作障碍三个方面,剖析了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1962年问世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这部小说中,作者多丽丝·莱辛用平淡无奇,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及支离破碎、毫无连贯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及人的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挖掘了主人公自由女性安娜“自由”背后的辛酸,对其多重身份、多个角度给予立体展现,真实、鲜活、多元地表达安娜的性格及其生存、情感困境,折射出了一个迷乱的、失重的灵魂。同时,作者对安娜又给予了极大的人文关怀,置主人公安娜于分崩离析的精神状态之后,作者又敏锐地向世人呈现了一个两性和谐共处的景象。从双性和谐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安娜的整个精神世界——从被异化、分裂到整合,可以看出莱辛对双性关系及双性和谐的关注,即双性关系在社会意义上的冲突,安娜生存困境中对双性和谐的渴望,以及安娜内省后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一个由男女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双性携手努力才能创建更美好的社会,双性和谐关系就此可以实现。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莱辛比只关注妇女解放的女权主义作家所关注的主题更加宏大。  相似文献   

6.
《金色笔记》在文本结构上共时性并置话语场,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主人公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完成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同时,多声部的文本形式和主题相互呼应,使作品本身也超越了被动的从属性质,成为主动参与人类活动的一种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父权制度,女性异化是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必然产物,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被异化成三种身份:性伴侣、母亲和妻子。《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的分裂。安娜的精神混乱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异化的最终结果,这种异化具体体现在性体验、母职和精神智力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女性的最终解放途径。  相似文献   

8.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以主人公所写的五本笔记和一部小说中的故事《自由女性》为主体,其复杂的叙述结构、跳跃的时空转换、变化重合的人物角色及重叠交错的部分内容等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改变了读者被动舒适的阅读习惯,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作品的阅读过程,重新建构作品本体。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一本有争议的小说。该小说的评论中最令莱辛遗憾的是一些评论家忽略或曲解了这部小说极具特色的结构布局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以及它所竭力展示的内在主题。针对于此,文章从莱辛在书中戏仿的神话西绪弗斯神话入手,分析出了《金色笔记》的结构、内容和人物姓名的重复、交叠都同西绪弗斯周而复始推动巨石的神话相吻合。据此,文章的结论是:《金色笔记》是一部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高度统一性的作品,而莱辛借助此种独特的方法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活(形式)本身可以是支离破碎的,是悲剧性的重复,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像西绪弗斯那样,不停止地同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她在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剖析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历程。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分析了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分析与叙事学分析一般无实质性交叉.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意义取决于同其他文本之间的阐释关系,但从叙事学角度看,这种阐释关系只有通过特定文本的内在形式结构才能够具体实现.川端康成《雪国》中驹子弹琴的情节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由于小说通过焦点人物岛村主观视角的叙事是“不可靠叙事”,作为文化符号的驹子所弹曲目,在不可靠的“假故事”和在“假故事”掩盖之下的潜故事中,其含义大相径庭.此典型样本的细节分析,可以视为对互文性关系的叙事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名叛逆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但小说并不像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认为的那样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叙事。相反,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不成熟的霍尔顿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受叙者“你”的身份有着令人生疑的两种诠释;而二层叙事结构更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叙述是叙事修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与作者的互动当中。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李一清的长篇小说《木铎》不仅是一部歌颂一个女人锻造男人阳刚生命的史诗,更是壮写李氏家族七代兴衰更迭至族人 终各自飘零的家族史。而作者在叙事方法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也值得深入探究。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究小说《木铎》在叙事上的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视角转换;双重叙事者身份和不同人物矛盾或谐和意识下的复调特色;映射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优美生动且寓意深刻的叙事语言以及“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事结构等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分析反腐小说的叙事模式为切入点,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反讽叙事、叙事话语四个方面对反腐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释,并指出官场小说不仅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正面人物,也真实刻画了具有复杂人性的反面角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官场灰色人物的庸俗生活,揭示其各自不同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独白的书信体格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情故事。通过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述视角阐述了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之间的关系,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陌生化角度引出了作者的叙述技巧,并由第一人称叙述下的性别神话引发对女性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长篇新著《带灯》聚焦于“乡村病”的书写.一是基于小说结构的“出走——外来”模式,阐释其视角陌生化与间距化的审美效果;二是通过带灯书信体的心灵独白,离析出农村基层问题的驳杂性与其性格组合的矛盾性;三是经由带灯“夜游症”意象分析,解构理想者的精神苦役与政治话语的游离;四是坐实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剥离出叙事交流的断裂性与实效性,内中探究作者叙事声音的罅隙性在场.  相似文献   

18.
对《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心理体验进行分析,认为其构成小说的叙述重心。指出女主人公从少女到女人的欲望和挣扎,构成张氏小说的特质,也成为张爱玲创作时无法摆脱的困境。文中流露的暮年时的悲悯,也是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浓厚的抒情特色不仅源于作者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技巧,更是文字叙述与音乐叙事珠联璧合的产物。本文从音乐叙事结构,意象的主导动机,节奏性语言和风景描写的听觉叙事这四个方面对小说的音乐叙事特色进行认知和解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