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回眸20世纪的中国,岁月峥嵘,风雷激荡。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敏锐地感触着社会和人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50年,秉承着前50年文学的两种精神,那就是“五四”文学精神和延安文艺精神。这两种精神的交错和沉浮消长,使中国当代50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根据不同的历史风貌,当代50年文学表现出鲜明的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通称为“前17年”;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通称为“‘文革’10年时期”;第三个阶段,从“文革”结束后1978年算起至1989年,通称为“新时期文学”;从1989年至今,我认…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汉文学变化极大,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三个问题论述者较少。一是对日本明治前夕志士文学的评价问题。简单地称明治前夕汉诗主流即志士诗,或简单地认为志士文学是当时汉文学最高峰,是不对的。所谓志士毕竟只占当时汉文学家少数,而且其大多在文坛上并不居重要地位;志士的诗文也并非都是志士文学,其中佳诗大多不能以志士诗目之。二是明治后汉文学中军国主义流毒的严重性。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自其萌芽时起流毒即无孔不入,浸润于日本文学各领域,首先就是某些志士文学;其后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汉文学中军国主义流毒更为严重。从无名小卒到大官贵族,从杀人屠夫到高雅学者,都有人写鼓吹侵略的诗文。三是20世纪以来日本文学史书抹煞汉文学的错误问题。日本文学史书中,有赤裸裸直接贬斥汉文学的,也有用一些高超玄妙的理论和遮眼的手法来抹煞汉文学的。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家族文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三是对古代家族文学的个案性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研究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已走过了其起步阶段,正在稳步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5.
由金柄珉、金宽雄主编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1 994年出版 )虽然已出版 7年多了 ,于今拜读此书 ,感受犹新。深知朝鲜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要真知今天 ,必须了解昨天。全书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运用比较文学、文化交流学、文艺传播学、接受美学等文艺方法论 ,客观地叙述了朝鲜文学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一书分五章 ,第一章上古至统—新罗时期 (— 9世纪 ) ,第二章高丽时期(1 0世纪— 1 4世纪 ) ,第三、四章李朝时期 (1 5世纪— 1 9世纪 ) ,第…  相似文献   

6.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7.
李莹  王为群 《兰州学刊》2000,(2):58-59,,57,
德国文学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这1200年的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使德国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而熠熠生辉,应该说是德国18世纪上半叶的启蒙文学及之后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这是德国民族文学的灿烂时期,也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开辟这一民族文学全新时代则是德国的理论家、戏剧家、美学家兼诗人的莱辛。从12、13世纪,德国就开始了长期严重的封建政治分裂,特别是在经历了1618年至1648年的大规模的30年战争,全国被分裂成三百多个独立的诸侯国,它们各自为政,相互倾轧,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  相似文献   

8.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滥觞时期的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但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且,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为20世纪现代华文文学新的文化传统及多元化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按时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78年至1997年,属于拓荒期;第二个时期从1998年至2008年,属于开拓期.三十年来,在家族文学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令人欣喜的收获.为将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真正推向成熟期,学界今后应在研究的系统化与全面化、理论探讨与个案研究的紧密结合以及古代家族文学的研究与家族史、地方史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百年自传文学创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创作时间的阶段性、创作主题的集中性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20世纪初到1949年前,是现代自传文学勃兴时期;1949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传文学创作停滞时期;1979年至今,是当代自传文学创作喧闹时期。百年自传文学创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我们应在自传的理论批评、出版发行与翻译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以使自传文学真正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1.
韩国和朝鲜神话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半岛半个多世纪的隔绝使南北双方的神话研究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领域呈现出迥异的特点。就目前来说,双方在对神话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但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各有短长,可供对方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试论山东文学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群  乔力 《齐鲁学刊》2004,(3):131-135
山东古代与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特征于承传性中又呈现出各自的不同面貌,走过了自先秦至唐五代的肇端,再及北宋到南宋前期、明中叶到清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该世纪末三次高潮的漫长发展历程。山东文学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及对于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生命运的执着关注。深重的忧患感、坚守道德理性和现实实践品格,是每一代山东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 ,并从神话研究领域阐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痛苦的家园记忆--百年中国文学家园情结的整合性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起点的现代家园意识一改传统文学"望归"、"歌咏"性基调,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带着焦灼、怀疑、困惑的启蒙批判精神,在漂泊与回归的矛盾心态中显示家园情结的传统观念的坠落,现代情绪的升腾.而到了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先锋派的创作实际中,原有的家园观念已经发生迥异性的颠覆,家园的实存性已被虚拟化,完整的回归意识已被"在路上"的主体情绪所代替,在困惑与梦境中显示家园的"美丽",在矛盾与变形中显示家园意识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与文学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培恒认为,文学的形态和发展都与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人性的影响而影响文学的内容,通过推动人的生活方式及需求的演化而影响文学的发展。胡明找到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四条途径:(一)体现在文学作品与作家头脑里的经济意识与经济理念;(二)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三)经济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学生存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四)文学史人物微观具体的经济活动与其文学活动的关系。陈大康通过对《瀛寰琐纪》的产生、出版延误乃至最终停刊的现象及背后原因进行个案分析后认为,报刊文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其发展既遵循文学发展的规律又受到商品交换法则的制约,两种约束形成融为一体的舍力,规定着文学的生存形态。董乃斌指出,唐代获得文体独立的小说,萌芽雏形阶段的说唱、戏剧和市民文艺,包括寺庙中发达的演说经变和俗讲,以及一度极为兴盛的敦煌文学,都和其时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刻的联系。许建平认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精神的属性又有经济的属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精神属性与层面的研究,而应扩大为物质一经济属性与层面的研究。这样,文学的研究才能还其本原,文学研究被遗失的部分才能复原。  相似文献   

17.
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1):10-16
“平民文学”一词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术语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频繁 ,是白话运动及文学革命的产物。平民文学的真正得势是在清末民初 ,白话的繁荣为平民文学开辟了道路 ,近代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精英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对贵族文化的敌视使五四时期平民文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受当时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混为一体的现象。平民文学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汉诗的功能与形态 ,催生了白话诗和新诗革命 ,还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文学 ,使 2 0世纪的大众文学运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奇卡诺文学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运动中形成的奇卡诺"精神宣言"引领了第一代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取向。八九十年代奇卡诺文学进入全面繁荣,在美国民众面前展示了奇卡诺民族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两代奇卡诺作家的努力下,奇卡诺文学走出"边缘地带",进入了美国当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成为多族裔文化大合唱的一个重要声部,反映了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9.
华语语系文学系后殖民理论在华语文学领域的运用是有所限制的。论者试图辨析后殖民文学( Postcolonial Literature)、少数文学( Minor literature)及“混杂”( Hybridity)等概念,在华语文学中的运用。不同地域的海外华语文学因为历史、地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肯定会发展于与中国大陆文化不同的特征,但把两者的关系完全描绘成殖民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是华文文学的一个部分,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非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 Felix Guattari)所说的“少数文学”。霍米巴的“混杂”概念强调主体之间互相渗透的状态,强调混杂中的抵抗,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华文文学的关系,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混杂中的异质性,而并非混杂中的抵抗性,由此可以解决两种主体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