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的意象则是诗歌的精华所在.要把蕴含着丰富中 国古典文化的诗歌意象翻译得让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文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是意象翻译的目标.为此译者在意象的翻译中常常采用异化法以期能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诗学范畴,是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本体性因素之一,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独特的呈现手法。本文探讨了现代文学诗歌中意象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规律性及阶段性特征,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诗歌的发展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坛上,舒婷被视为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以其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感受外部世界,在自我内心的深入关照中,将其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化为充满诗意的句子,在平凡的事物中赋予独特的诗意,使其诗歌在单纯的形式中有丰富的情感,在简捷的表述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形成其诗歌典丽柔美的风格。其代表作《致橡树》就是  相似文献   

4.
乡愁诗是我国千年以来就流传的文学创作形式,近现代台湾诗人将这种创作形式发扬光大,寄托对祖国大陆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余光中是台湾最著名的乡愁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余光中本人成长经历、诗歌意象运用、诗歌内容的时空跨度、诗歌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川地理、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热爱进行了简要分析,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黄昏从空间来说,是茫茫宇宙的一段风光;从时间来说,是昼夜交替的一段时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已不再是自然风光和一段时间的简单再现,而成了一种凝聚着特定心理特定情感的诗歌意象。古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涵三种情感:男女间的相思怨别、游子们的思亲望乡、文人们的迟暮之叹。  相似文献   

6.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歌作品被水广泛地选入了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本文拟对李白诗作语言赏析教学中缺乏的系统性问题,拟对李白诗歌作品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解析、本文拟对李白诗歌作品教学拓展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广大任课老师对李白诗作教学关注,以期引起广大语文老师对诗歌作品教学的关注。因此,本文在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提高了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地位,然而实际的教学课堂仍存有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深入探析了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迪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写于1862年,正值她隐退初期,是她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歌的首推。诗中绝妙的意象、突破传统的韵律、跳跃的标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迪金森的独特诗风。此诗意境悠然,两位为追求真和美的斗士终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无拘无碍地彻夜长谈。而不被世俗社会承认的迪金森终有真和美相伴余生。《我为美而死》是诗人隐退的宣言,是诗人对真和美的咏唱,也是为诗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迪金森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个独创。历代评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寄意君朋;也有人认为是描写爱情,但却用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比附索引;还有人认为是纯粹的传达情绪之作;更有甚者,竟认为其诗乃邪思之尤也。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其有一部分无题诗写的是一桩桩美好爱情的悲剧,但由于其意象和意境的朦胧,使这些诗笼上了一层深婉含蓄的色彩,因而在理解上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正是诗人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才使这些诗作流传至尽仍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运动表象等[1]。我们所指的意象主要的是视觉意象。意象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表征方式,原始人没有进化到学会逻辑思维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意象,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温庭筠在对意象的选择性运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达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实贴切,词作所选意象色彩斑斓、浓艳绮靡,构成了以思妇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的组接始终贯穿思妇之情,虚实相生,兼长并美。  相似文献   

13.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是他为爱人范妮?布劳恩写的一首表达爱意的十四行诗。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济慈的《灿烂的星》这首诗从音韵、修辞和意象方面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济慈带给我们的诗歌盛宴。  相似文献   

14.
诵读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关注的传统教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有待研究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多读,无非采用以下方式:在课前预习时诵读,课堂学习中带着教师的讲解再读,课下诵读并背诵。这样的方式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生动性,尤其是对于现代诗歌,我觉得对于诗歌教学,可从诵读入手,巧妙设计,把诵读权交给学生,用多形式的读带动诗歌的讲解,用反复的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墙下短记》是史铁生较少被关注的一篇优秀散文,结合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特点,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希图从《墙下短记》中“墙”的意象出发,解读“墙”意象背后蕴含的史铁生对个体生命图景的意义建构,藉此,更希图探索出以“墙”为代表的史氏散文系列意象所遥指的通向作者内心的密道.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学习应该重视英语诗歌的学习,英语诗歌学习应该注重诵读,然而诗歌诵读学习在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学生自学状态。本文尝试将诗歌诵读渗透到语音学习阶段,为学生诗歌诵读能力的培养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形象的转化。汉语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形象转化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象加以分类分析得出文化意象转化程度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苏轼因诗构陷被贬黄州,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诗的创作,这与他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的信念、伟大独立人格分不开,更是因为,他已将诗歌的创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黄州时期,苏轼诗大致可分为咏物诗、反映其穷窘生活诗作、戏作诗歌、佛禅诗等几类,而这些诗歌对有宋一代的诗歌有着深远影响。其在黄时期的处世方式和态度,更是对现今人们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创作诗歌最早的国家,在现代的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文本占有十分巨大的比重。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文本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正确解读诗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南宋初期的诗坛上,江西诗派影响了大批非江西诗派的诗人。张孝祥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和“活法”等诗法理论的影响,其诗歌中常常借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或沿用前人诗意,并将其充分融合在自己的诗作中。这些诗法理论运用到他的诗歌创作之后,达到了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