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侗族婚姻习俗与现行婚姻法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3-25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侗族的婚姻习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存在诸多冲突,甚至相悖。如结 婚年龄大大提前,近亲结婚、包办婚姻、结婚不履行法定手续等。文章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 原因、危害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李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5)
南京政府时期,司法院通过发布判例、司法解释和司法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将社会良好婚事习俗导入到司法实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引导下,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公序良俗弥补制定法的不足.同时,作为国家法的南京政府1930年婚姻法亦对社会习俗产生了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习俗受到尊重,不良的社会习俗遭到革除与排斥. 相似文献
3.
白佩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4-96
确立无效婚姻制度是我国婚姻法发展的必然。虽然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但在具体设计上仍存在漏洞。本文通过对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现实情况的分析,就如何完善该制度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4.
梁凤琴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本文通过对侗族婚嫁习俗的分析,从中提出富有隐喻意义的部分,并对隐喻的来源及意义进行了解释.从而让人们了解这些特别的隐喻,并了解侗民族的语言和乡间文化.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完善我国《婚姻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68-72
《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它经历了 1 95 0年制定、1 980年修订和 2 0 0 1年修订 3个重要阶段 ,不断发展完善。 2 0 0 1年的修订是成功的 ,在内容完善、制度创新、可操作性、法律定位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婚姻法》还处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之中 ,在法律配套、家庭财产制度、亲权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李具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90-192
通过分析汉字“归、家、室”所反映出的婚嫁习俗 ,说明这些婚姻形式主要是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年代 ,它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要形式。该形式以男权为主 ,女嫁到男家。女以有夫为有家 ,男以妻为室为家。并非人类社会学家所论述的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偶婚制 ,即婚姻关系不确定 ,男到女家的走婚或夜访婚形式。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林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38-46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杨云燕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3):94-99
婚姻习惯法是拉祜族习惯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族婚姻习惯法体现在恋爱、订婚、结婚、离婚、再婚、财产继承及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诸多方面.拉祜族婚姻习惯法的大部分与我国婚姻法相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冲突.只有主动地与婚姻法进行调适,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婚姻习惯法在拉祜族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吉国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44-47
作为民俗事象的婚姻习俗,曾引起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高度关注。国外相关研究大体上沿着婚姻形态和亲属关系、人生礼仪等路径展开,此外,国外学者还就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婚姻习俗进行深入探索。与国外婚姻习俗的系统性研究相比,国内的起源性研究侧重于婚姻的外在形式与婚礼,在方法上偏重于文献传统。 相似文献
10.
文新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124-126
苗族婚姻礼俗是苗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笔者通过对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村寨的婚姻状况的调查 ,发现当地的婚姻礼俗与国家婚姻法存在冲突 ,进而分析了冲突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52-54
林纾的文言短篇小说别具一格。它揭露了社会黑暗 ,描绘了美好爱情 ,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欣羡之情 ,在艺术上重视虚构和想象。在林纾的创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陈文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5):123-128
争自由、谋自立,是近代妇女觉醒的重要标志,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深受欧风美雨浸润的先进女性,积极吁请女性自立,把女性自立与男女平权、强国安民联系起来,对女性自立自强之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可贵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性自立观;近代女性自立观的确立,是对传统“妇功”观的有力否定,它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至今仍不失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福宇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6-128
韦素园一生极其短暂,却为20世纪早期的文学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韦素园和他主持的"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和指导下,译介了大量苏俄、东欧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5.
潘桂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49-53
作家对小说读者的关注、读者阅读期待的改变 ,以及作家读者意识功利指向的摇摆性和文化指向的复杂性 ,对 2 0世纪初中国长篇小说由俗入雅、回雅向俗、雅俗并存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晓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42-45
作为20世纪的世界领袖,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及人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创见。将这些创见置于20世纪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仍可见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深远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张邦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95-99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马小朝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33-37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秦可卿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崔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9-17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后一钗,是全书中最先逝去的一个女性,她在全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百年来,研究者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她与宝玉的关系,她是否是淫妇,她的死因、死法,以及她的出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意义,并给予她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贾宝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海燕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5-16
玉是写康熙废太子胤的。他在《〈红楼梦〉里藏血情》(《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3期 )中说 :“康熙帝的二儿子即后来囚禁至死的废太子 ,俨然就是贾宝玉形象的放大与前身 !”3 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底本。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另一说法。正当索隐派对贾宝玉原型的推测方兴未艾之时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 1年出版 )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 ,推翻了索隐派的种种影射说 ,并提出新说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 ,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