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制度,它的历史命运是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相联系着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成见,总是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成是彼此消长的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和衰败是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期,有两件大事震惊了世界:一是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一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两件事都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它再一次把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提到全世界的面  相似文献   

3.
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之后,胡锦涛同志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必须首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上来,要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杜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联系实际、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危机。这缘于两个大倒退: 一、陈水扁“新政府”继承李登辉“台独”理念,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近竟公然提出“一边一台”。与此相适应,在军事上,陈水扁抛出带有分裂色彩的“决战境外”军事战略,企图把战争引向大陆。在完成了台军“精实案”后,又开始“精进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台军的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在武器装备上,陈水扁一方面大力发展进攻性武器,另一方面不惜血本,大量购买先进的装备,如向美国采购柴油动力潜艇和“基德”级导弹驱逐舰等,以此“挟洋自重”,一意孤行推动“台独”进程。二、小布什上台后,在克林顿政府建立的美中“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大踏步后退。布什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强调遏制机制,把台湾列为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好友”,表示要“协防台湾”,给台湾明确的支持。最近又支持台湾研制“阻吓性武器”。陈水扁随着小布什的指挥棒起舞,“两岸政策”自动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试图依靠美国与大陆抗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决不会坐视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除了继续谋求和平统一中国的努力外,决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无论是外来的敌对势力,还是陈水扁的一意孤行,谁分裂中国,谁将遗臭万年。历史无情,没有例外。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世纪,而且极可能是世界资本主义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世纪。由于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新威慑”表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也由于全球经济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自然牵动了人们对21世纪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关注;自然牵动了人们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种种剖析的关注。这个栏目发表的几篇短文,目的在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并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此中的观点是讨论性的,只要是能使我们的思考在阅读后产生一种新的深入,这些短文的作者,将会感到欣慰。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这里提出一个思考的框架:1、核威慑战略地位有哪些变化;2、资本主义强国政府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增多了,但对军事手段的选择会继续增多吗?3、西方列强通过民——军一体化只会降低军备成本,社会主义国家应选择怎样的军备战略与策略;4、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已经开始突出了,这种安全在全球经济中能摆脱大国的危机转嫁而获得一种保障?5、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有哪些至今仍具有十分活跃的生命力,有哪些确是需要予以重新分析;6、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它应有怎样的当代形态;7、科技发展是支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加速了它的衰落?8、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的极限是什么?9、第三条道路走得通吗?它仅仅是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一种产物吗?10、西方民主的症结在哪里?西方民主的虚伪性为什么会在国际事务中显得如此赤裸裸?11、‘人权高于国权”为什么会在西方媒体和知识界中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人权战场的对峙会对21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起怎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面对普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和责任,企业家是否拥有自己虔敬的政治期待?应该是有的。在西方,没有一个资本家会告诉你说,他是为利润生活的。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人的伦理也不是金钱至上的。中国传统中有“义利之辨”。商人精神里包含着“济世”的使命感,更有所谓“儒商”和“商而优则学”,近代中国有许多人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当代中国更有许多人是“弃官从商”,因为谈改革不如干改革,他们干得很成功。中国人从骨子里潜孕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一个人有了一些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他就可能从传统中很自然地接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承当。当然,企业家还是企业家,他们造福社会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一些企业家不说企业家该说的话,而是动不动就唱高调,办企业不是向市场看齐而向政治口号看齐,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事实上是最缺乏理想和政治期待的。做企业的人清楚,单纯的经济环境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家有理由希望企业、社会和政治之间在信念上形成相当同质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国际背景,也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不可回避的客观条件,必须引  相似文献   

8.
一进入21世纪,一种新的语境开始紧紧地缠绕着我们:全球化。信息化、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比如网络,就在前几天,我们可能还觉得是相当遥远的事,今天却已是烽烟遍地,连乡下股民都知道买网络股。经济也好,科技也好,社会也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身为领导,在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中心,首先要做的是善于学习——不仅仅是自己学习,还得带领一个团队共同学习。然后是创新,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创新活动,还得带领一个团队共同创新。这,恐怕是21世纪领导必备的基本素质,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就可能被淘汰出局。说起来是有点残酷,不过,谁让你是领导呢!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人们在回顾和前瞻。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的命运表示关切,是很自然的。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在曲折、反复中前进和发展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低、高潮迭宕起伏的历史。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其固有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且在日趋激化,正面临全球性危机。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便是不可避免的。欧洲近代工业文明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马克思在总结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同时,对其内在矛盾及消极后果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从中指出了一条使人类从物化世界支配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的合理道路。今天,这个批判意识仍然保持着时代的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正在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用尽可能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方可不落后于时代。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是新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对我们的实践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新世纪必将是马克思主义大放异彩更加辉煌的世纪。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确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安全观把国家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当作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中国,官员与学者身份的确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科举制度,几乎都能使成功的学者找到一条通达的仕途路径。政、学分家,“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这还是晚清一些有识之士的见解,至少孙中山先生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表述。只是作为政治家以及近代知识者的孙先生,在教诲学生走专业化道路的时候,不曾说清一点:有些“大事”,“非大官”不能做。尤其是安邦定国,或者政权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时,不当官的读书人,可以“立德”、“立言”,却很难真正“立功”。这一点常常成为扩大政治权威与知识集团距离的一个重大原因,官员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官员,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之间的对峙。我们希望官员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我们也知道政治运作同样是一件相当不简单的事情,需要也值得全身心投入。伟大如毛泽东者,兼禀着杰出的政治智慧和理想的文化品格,他的历史贡献使得“毛泽东”这一称谓,曾标志和代表着某种普遍的价值取向、思维形态和行为机制的完整过程。这是伟人的业绩,不可能拿着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官员。当今变革的时代,政、学两界载负着太多的社会责任和人间情怀,在人们对官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的众多议论中,在现代学人依旧不时隐隐流露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卧龙式自负中,我们不禁思考:官员与学者之间除了各种各样因时代条件变化而不断选择的沟通范式外,怎样寻找一种共通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像科技那样让人类着迷和惊叹: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福祉的增长,还有震惊、迷惑与不安。拉里夫·赖在《和未来相撞》一文中曾说:“任何人,即便是现代科学家中最有人才的人,也不能真正地知道科学会把我们引到哪里去。我们乘着火车奔驰着,速度越来越快,路轨分叉越来越多,方向不明。驾驶室中没有科学家,每一个指针的背后都潜伏着危险。社会的一多半人都在最后一节车厢中向后看。”十几年过去了,科学更加昌明,迷惘却越堕越深。尼葛洛庞帝说,我们已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这是一个与原子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之一是:“上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比尔·盖茨语)。这句俏皮话让人颇费猜疑:网络时代,狗可能进化为人?人可能退化为狗?抑或是人与狗可能走向同构?看来,对科技作人文的拷问永远是合适的,否则,在科技巨人面前,人类可能沦为株儒。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滋润,难保不会有一天,人类在网上与狗共舞。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27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建国50多年来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该法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录用、考核、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等具体事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职级对应是进行科学的公务员管理的起点和基础,是该法的亮点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的重大转型。第一,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该法在对国家机关的职位进行充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已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均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例外.由于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并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因此有人断言: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将全球化看成是社会主义的陷阱,甚至认为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将意味着资本主义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彻底胜利,社会主义很快就会终结.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两个术语在各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多的。早在1994年,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当时来中国主讲全球化问题的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德里克先生讨论过。德里克先生说,“现在讨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话虽如此  相似文献   

16.
就像传统的中国人生活在家族,农村的中国人生活于村落之中一样,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人是生活于特定的“单位”之中的。在社会学意义上,单位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样式和生活空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公共空间,因而单位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原点。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单位的政治意义在于,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调控形式,单位是中国社会在制度和结构两个层面上超越传统社会的重要体现。它与国家之间关系紧密,作为国家调控体系的基本单元,单位既是国家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又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支撑者和资源的最终分配者。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单位时代”。改革告别了“单位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后单位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位”作为一种组织已不再存在,只不过存在的方式、形式、功能、内容、意义等有了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战略 和模式的变化,体现了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这种再造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三重因素:单位组织的创新;单位外社会体系的丰满;确立多元化的新型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17.
法律、法治、依法治国这样一些概念已经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词语,这既标志着人们心中的期待,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努力方向。但是,当人们进一步思索和讨论这些概念的意味及其现实的处境时,却很自然地赋予这些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其合理之处在于每个在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立场和利益,但问题却在于使得脚下的道路走得艰难起来,我们仍然需要思索的是,法律、法治对于我们意味 着什么,依法治国何以在现实中存在。所以,我们在这里来讨论这些问题,来分析法治的思想渊源,讨论法律与官员的关系,理解依法治国的动力,理解我们这样的社会结构所能够培养出来的民主与法治的精神。我们并不希求人们都这样来思维,我们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理解,我们所认为美好的东西究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多么的美好,而要实现它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19.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大学生孙志刚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办理暂住证为由收容。三天后,孙志刚在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死亡。最初的解释是孙志刚死于心脏病突发,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4月18日的死亡鉴定为“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就是说,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此事经《南方都市报》披露后,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央有关部门指示彻查此事。5月13日,由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人员为主体的孙志刚害联合调查组公布调查结论,认为“孙志刚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导致死亡。至目前已在押有关嫌疑人和涉嫌渎职者16人。 孙志刚是一个小人物。对小人物之死的关注除了表达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外,更重要的是防止更多的人重蹈覆辙,因此,我们依然需要追问。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保护自身的需要,更是一种清洁自身的要求。我们既是理性的,又是自私的,公权力的滥用,往往源于自私的膨胀。从这意义上说,追问是每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需要。 自我完善导致社会完善。追问不是超然物外的指责心态,而是自我与社会浑然一体的深深介入,是道义担当,也是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高考前夕,总有一个话题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京、津、沪发达城市的高考录取线,总是令人吃惊地低于其他城市。这和人们的直观判断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按讲发达城市的教育条件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城市,考生的综合素质也该高于其他城市(实际上,这一点正是京、津、沪地区高考录取线低的主要理由),却为什么偏偏可以书念不好,书念不好还可以上重点大学。这种向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性特权,引发了许多人不惜重金把孩子的户口落户京郊,然后在原地区参加高考,以期分享户口特权的一杯羹。事实上,这种户口特权带来的受教育权不平等只是整个教育不公正的一个非常次要的背影。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基础性的义务教育上。首先,对农村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国家投在京、津、沪每个中小学生身上的人头费是偏远落后省份的几倍,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投入基本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虽然各地政府也多方努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基层财政实际上不堪教育的重负,最穷的依然是教育,最苦的依然是孩子。其次,城乡壁垒下的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严重不平等。据调查,京、津、沪等发达城市外来的流动儿童人数已达数百万人、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遭遇种种歧视与困难,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失学严重。再次,在教育总的投入上,国家也更偏重于精英教育,而对基础教育则更多依靠县、镇财政。由于县、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造成基础教育不完善,基础不扎实,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体的劳动力水平。现在我们都在大谈教育产业化,其实,这里有个分类指导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产业化,也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宜提倡产业化。对于那些基础教育范畴,那些贫困地区,国家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重担,使教育真正成为公正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