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我与徐德宽同志在《楚都丹阳地望新探》(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曾列举四条论据以证西周后期至春秋初期的楚国政治中心丹阳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丹水与淅水会流处附近。今年初,刘和惠同志在《楚丹阳考辨》(见《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以简称“刘文”)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就我所知,也不仅是刘同志一位的见解,而是有一些代表性的。因此,拟就此问题继续作一些补充性的论证与考辨,以就教于刘和惠等同志。  相似文献   

3.
1982年,张中一同志在《求索》第6期上发表了《泪罗山屈原墓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认为玉笥山以北的乌龟山战国墓是屈原墓。1987年,刘石林同志在该刊第3期上刊出《屈原墓位置何在》(以下简称《何在》),和《辨析》作者商榷,认为屈原墓在今天汩罗山上12座疑冢中是无疑的。两位作者不仅用大量文字资料进行论证。同时还声明“多次到实地勘察考证”,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其中一些论证是成功的。但也应注意到,他们的某些论证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福建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发表的京如赋同志文章《假象真义》(以下简称京文)提出"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迸发的、从属的和反面的现象".这与我国理论界流行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辞海》哲学分册第84页)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种关于假象的观点,不符合哲学史上的假象范畴的原意,它不能正确地说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对于“两种生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有备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说。孙美堂同志的《关于“两种生产”真正含义的辨析》(载《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是笔者以为,文中一些基本观点仍是值得商榷的。《辨析》认为,以往人们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序言中提出的“两种生产”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自觉不自觉地把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丁宝兰同志一九七九年在《哲学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以下简称《实质》),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唯心主义的东西”是“主要方面”,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三期发表了柯兆利同志的文章,对丁文的基本观点提出商榷。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又发表了丁宝兰同志的答辩文章《略论研究柳宗元世界观实质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方法论》),再次坚持“柳宗元世  相似文献   

7.
<正> 《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在《学术月刊》表发后(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一些同志对我提出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看法不一。安起民同志还专门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以下简称安文,凡引此文不另注)。笔者不仅对安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而且认为进一步弄清正确的感性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所以,有必要再谈些浅见。一方面答安起民同志,再是也希望其他同志正教和参加这一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我在《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评价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一书绪论中,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过一些看法。《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发表了陶济同志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针对我的《评价问题》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现在我结合对陶文的评论,再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清健和吕英寰同志的《论绝对和相对》一文(以下简称《马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从绝对和相对的分析中,论证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谨提出商量请教。  相似文献   

10.
<正> 读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程祥徽同志《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一文(以下简称《散论》)和《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张成材同志《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一文(以下简称《特点》),很受启发。我也愿参加这一探讨,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羽、刘炯忠二同志(以下简称金羽二同志)在1979年第四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的《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究竟是几个?》一文,对我同年4月1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这篇拙文,提出了全面的不同意见。这对于我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是很有益处的。为了相互促进,本文拟对我所赞同或坚持的观点再作进一步地阐发,并对金羽二同志的意见作些答复。  相似文献   

12.
陈越、林菲同志在《论技术贸易》一文中提出:技术知识是一种无形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而(见《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魏杰同志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说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技术知识不能创造价值。(见魏杰《技术知识也是价值的源泉吗?》一文,《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魏文。)我同意这一看法。但是,魏文有一点同陈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承认技术知识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说:不赞同技术知识创造价值,“不是认为研究技术知识的价值及使用价值这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搞清楚技术知识的价值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估计技术知识的价值,以便使技术知识作为商品能顺利地经过技术市场,尽快地进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技术知识本身不是商品,也无法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13.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兼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吴九成董仲舒是一位儒家,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本来可以不谈。但最近孙景坛同志发表了一篇《董仲舒非儒家论》(见《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不少读者的疑问,所以有必要再作一些讨论。关于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14.
我读过孙显元同志不少文章,常受启发。前不久看到《江淮论坛》1991年第1期载有孙显元同志(以下简称“作者”)《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以下简称《论对象》)一文,展读之余,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此提出向孙显元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一没有”,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再文》);另一种观点是批评前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理论观点”,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我国目前还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吗?》一文(以下简称《走文》),尽管这篇长达万言的文章并未出现”已经走出”的文字,但这个观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未必妥贴,对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正确的答…  相似文献   

16.
蔡仪同志在1982年第3、4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文章《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简称《再探》)。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对深入讨论《手稿》中的理论问题是有好处的。不过,我对该文中的某些论点还有一些疑问与异见,愿意提出来请蔡仪同志教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已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杨适同志的《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一文,从本体论和哲学史等方面论证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提出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辩证思考的根据(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陈依元同志的《读<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后的思考》一文,简明扼要地补充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论根据(见《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对于杨、陈二同志的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由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下简称《新阶段》)一文中提到:黄金“已不再是或基本上不再是货币商品了”。谭寿清同志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上发表的《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以下简称《谭文》)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 (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在都保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全世界二十个工业国家,一九七四年底共拥有黄金储备8.7365亿盎斯,…一九八二年四月底拥有黄金储备实际为8.7316亿盎斯,基本上未见减少。……各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偏爱黄金?因为“黄  相似文献   

19.
政法制度、设施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过去的一些哲学教材,往往把它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现在有的同志又把它们划入社会存在的范畴。邹永图同志就是持这种看法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初探》,《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初探》;《对“社会存在”范畴的再理解》,《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理解》)但我不赞成把政法制度看成社会存在,仍觉得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江明同志不愧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问题的带头人。我们一直在注视和学习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但也发现我们与他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歧异。这里,我们打算就张江明同志原在《哲学研究》1981第9期刊登后来被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的某些观点谈一下看法,以就教于张江明和哲学界的其他同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