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与跨省迁移进行聚类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迁入省的经济特征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进行假设,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与迁入省的非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对外依存度、城镇失业率、区域总人口和文盲率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数据,结合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对logit模型进行了扩展,加入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农业受灾比例和老年抚养比,考察它们对省际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信贷市场越不完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高、农业受灾比例越大和老年人抚养比越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迁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在中国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农民分散农业风险和稳定家庭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地理距离、方言文化与劳动力空间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永刚  张凯 《统计研究》2019,36(3):88-99
本文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研究中国劳动力的空间流动,系统考察地理和文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通过构造流动机会比率,基于引力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研究表明地理距离和方言距离阻碍劳动力流动。在空间距离上,劳动力偏好邻近城市,地理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降低约0.6%。在空间位置上,劳动力倾向于在方言文化相近地域范围流动,方言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下降2%左右。通过构造两地年均降水量差距和小麦种植适宜度差距作为方言距离的工具变量,以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缓解内生性问题,估计显示结论稳健。考虑普通话因素后方言距离的抑制影响依然稳健,但目的地的高普通话普及率显著发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引力作用。最后,本文得出持续推广普通话、加强交通建设和深化中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山东省951户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Logit模型和扩展的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民工家庭向城镇迁移过程中迁移状态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初次离乡和定居城市两种演进形式的实现难度较小,而举家迁移和直接定居城市两种演进形式的实现难度较大;农民工家庭劳动力的城镇务工状况及其农村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家庭迁移状态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年猛  王垚 《统计研究》2023,(5):78-89
本文估计了迁移成本降低对我国宏观总产出和劳动者个体收入的影响,并考虑了劳动者选择效应及人力资本空间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当迁移成本降至0时,我国宏观总产出将提升18.41%;基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影响,各区域劳动者工资变化幅度在-19.4%到16.5%之间,83.7%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受益于迁移成本降低,16.3%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会受损,总体来看收入越低的区域劳动者受益越多,部分高收入区域劳动者工资可能会受损。此外,如果忽视选择效应会低估迁移成本降低对总产出的影响。尽管自由迁移不会对每个区域劳动者收入产生正的收益,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的产出并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力度降低迁移成本、鼓励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利于稳定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延续我国经济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6.
乡城迁移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实现了闲置资源的空间再分配,增加了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GDP的增长。以江苏省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为例,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理论,建立统计模型,测算江苏乡城迁移对第二产业GDP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苏各年第二产业GDP的增加值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来自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5,22(8):72-2
一、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迁移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可能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指出:比较经济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但瑞文斯汀(Ravenstein)是最早从人口学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人口迁移原因,并利用大量的数据总结出那个时代的“人口迁移规律”。瑞文斯汀提出了人口迁移的六个原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人们能迁移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二是有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三是人口迁移总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四是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女…  相似文献   

8.
基于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运用多项选择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检验城乡医疗保险模式对农民工迁移区域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会显著抑制农民工选择县外市内及更远的区域务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村外县内的务工迁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城市两种保险模式,新农合对农民工务工迁移的"拉回效应"更加显著。应在完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进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现象反应了农民工发展的许多新特点,诸如效用函数和目标函数的变化等,这也预示着我们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这一流动群体应该重新予以审视.以河南省进城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的最新生存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新的特点如年轻化、迁移动机多样化、主观意愿更加强烈等加以概括和分析,总结出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我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的O-B分解结果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及宏观环境政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对于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影响最大,其中工资收入是决定性因素.家庭特征和地理因素对不同的迁移模式影响不同.外部宏观环境及政策对于城镇农民工的迁移模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给出一种以神经网络为工具,完全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各迁移因素静态弹性的方法。此方法可以通过有限的数据挖掘迁移因素的内部特征,区别于常见的统计分析和回归方法,定量的计算结果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工迁移演进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非农业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工迁移正相关,农民非农业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农民工迁移发生的激励作用更大.通过chow's断点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994年是农民工迁移演进的节点;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非农业收入为因变量的农民工迁移演进函数在两个时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迁移演进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制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就业概率的定义 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以下简称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迁移取决于城乡居民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城乡期望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非正规经济”统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的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对发展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研究收入不平等代际传递的重要视角之一。文章讨论了公共服务质量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劳动力迁移因素的作用,以劳动力迁移概率为局部工具变量进行Heckman两阶段回归,来考察代际收入的传递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代际收入流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教育、医疗保险在传递路径中的贡献较大;劳动力迁移行为强化了教育等基本服务质量对代际收入流动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继续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合理分配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放松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加快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并从空间相关性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空间分布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要素投入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空间门槛特征.研究表明:当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跨过0.067、0.243和0.285这三个门槛值时,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差异;东部、中部和北方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处于L-L集聚、H-L集聚或不显著地区;西南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地区,处于H-H集聚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地域和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包袱.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制度空间的解冻,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区域、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中部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在中部地区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流动大军(90年代中后期还包括企业下岗人员)中,形成了四种主流性的流动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计划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逐步削弱,农村人口的迁移权利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也迫使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谋求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规模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北农村"留守孩子"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孩子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和迁移而出现的,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农村是否能摆脱贫困代际传递和长期贫困.本文基于湖北省监利、公安、京山三县留守孩子状况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留守孩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