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屯卦是乾坤之后的第一卦,它具有天地草创、克济时艰的特点。通过卦辞元亨利贞的分析,屯卦展现了先验德性和万物运动的结合;通过爻辞的象数符号分析,德性的阶段性融入到乾坤本体之中,揭示了屯卦的世界图景。屯卦的伦理境遇开启了对于缘构境域的独特的存在体验。  相似文献   

2.
《归妹》卦媵婚制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媵婚是商代至西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盛行的一种婚姻现象,通过对《归妹》卦卦爻辞与《春秋》、《左传》、《诗经》等文献的参互考证,对爻辞进行了正确阐释,认为《归妹》卦反映了当时媵婚制的实际情况,其爻辞揭示了媵婚制的某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礼制习俗。纠正了对《归妹》卦某些爻辞的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3.
<周易>年代久远,许多卦爻辞成了难解之谜.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文献对读,对<周易·萃>卦初六爻辞进行了深入的考释.爻辞"乃乱乃萃"当作"乃乱攸萃",其第二个"乃"字本为" (攸)",被误释为"廼",又被同义换读为"乃",以致"乃乱乃萃"不可理解."若号,一握为笑"当作"若递,一屋为笑",此处的"号"可视为"递"的误字,"虎"、"虒"相混文献习见."递"有变更、变易的意思."屋"当为行政区划单位,"一握(屋)"相当于整个地方的人."恤"当训为止息、终止,马王堆帛书<易经>和传世文献里都有证据."勿恤"当训为不要停止.从下文看,此是与"往,无咎"为读的.<晋>卦六五爻辞"勿恤"与"往"并举、<升>卦卦辞"勿恤"与"南征"并举都是证明.<周易·萃>卦初六爻辞是说诚信不能保持至终,就会搞乱所会聚起来的人心.如果改而坚持诚信,整个地方的人就会有欢笑.不要停止改过;前往,必无咎害.强调的是要坚持诚信,要勇于改过."一管可窥全豹",由此可知,我们以往的<周易>研究,距离历史的真相有多远.  相似文献   

4.
临卦的卦辞虽然简单,但是表达相当清晰,“元亨利贞”表达君王每年的例行祭祀,显示祭祀仍是国家大事,在君权神授的观念下,君王率领众臣与百姓来祭拜神灵,是延续古老信仰而来的宗教行为。后半段的“至于八月有凶”则指出祭祀已非万能有效的方法,君王或人民要能与神灵感应相通,绝不能只仰赖祭祀,祭祀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君王与人民的忧患意识,恐惧天命的消逝将可能带来的灾祸,要有事先的预防与对应的行动,必须先从自身的道德与行为进行调整与提升,以慎德与敬德的自觉来作为生活与政事实践的指导原则。临卦爻辞的六临,是六种神人交感的模式,与天命的忧患意识更为紧密相关。初九是最佳的模式,六三是较差的模式。天人之间贵在无心而感与自然而化,肯定天命而又不被天命所束缚,感无不应,应无不化,一切顺乎心志就能合乎天性。最坏的状况是感而不应,神人之间天命不通,此时君王与人民会产生忧虑,不能不主动去面对以及思索解决之道,此种忧患意识也是回到自我心性的调整与转化上。  相似文献   

5.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说卦》是以八卦取象说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的,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本文认为,八卦取象开始了卦画的自源性解释;《说卦》成书经历了四个阶段:八卦的随机取象、八卦取象的系统化阶段、八卦取象的宇宙论扩张、孔子为《说卦》加冕;八卦取象是《易传》各篇的“祖源”。  相似文献   

7.
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有很多音义不明的未识字,这些未识字大部分是从历代字韵书中辗转传抄下来的。历代字书在编纂时,对其中的未识字大都未详加考辨,只是简单地注上音未详、义未详或音义未详,极大地影响了字书的编纂质量。本文选取这两部字书中的17个义未详的未识字进行了考证,供未来的修订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试笔>是平时信笔所书,后人摭集其手迹面成.<试笔>包括诗、文、书、画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了解欧阳修文艺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试笔>的流传及成书进行详细考辨,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9.
对于《周易》卦爻辞的语法研究有助于卦爻辞的训诂。选取《周易》卦爻辞中的主谓句为研究对象 ,发现主语多省略是《周易》卦爻辞主谓句的一个显著特点 ,并主要分析其主谓句的结构、主语省略的类型、主语省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夏承焘早年从事词的考据之学,中年以后转入词的批评之学.他的考据成果如<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宋词论丛>等著作,代表了20 世纪人谱牒之学、白石词乐之学与声韵之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评成果如<月轮山词论丛>和<词学论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考据之学到批评之学,体现了夏承焘在研究方法上由"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的重要转变.他的"词内看词,,表现为对词的字、句、声、韵、调、体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订;他的"词外看词"则表现为诗词之比较、词文之对读、词作与词论之互参,以及由作者的时代、环境、遭遇、个性、政治倾向、生活态度、文学观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形式与风格等等."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各有优点和局限,夏承焘的过人之处是能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孔丛子>一书最初以<盘盂>作为书名,东汉以后始名<孔丛>,宋人改作<孔丛子>,当以<孔丛>为是.其书作者,旧题汉孔鲋撰,宋以后多疑后人依托,今人径称伪托.窃以为前六卷当出自孔鲋之手,第七卷为东汉时孔氏后裔补缀.其书在形成过程中被一再修润,故其文风类似东汉人.笔者发现书中所记多处不合常情常理,子思与孟子的对话更出于杜撰.对于全书内容的可信度有待通过深入辨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3.
贺双卿考辨     
本文对胡适怀疑贺双卿存在的五点“可疑”逐一进行了驳正 ,并就史震林《西青散记》所述时间地名人物的真实性、双卿词与他人词的比较、史震林之外的文人学士对双卿其人其词的关注和敬重、丹阳贺姓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丹阳县志》与《金坛县志》的确凿记载 ,以及历代文学媒体的认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辨 ,确认 :贺双卿并非史震林虚构的人物 ,而是实有其人  相似文献   

14.
沈心友作为李渔的传人,得到妇翁言传身教,能诗能文,目前已发现有二十余篇作品传世,首先是编书评书的好手,才成为刻书印书的内行.其先是协助李渔创建并管理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后来则独立主持经营杭州与金陵抱青阁书坊.其在经营刻书业的过程中,继承了李渔的特色书策略、畅销书策略、新书预告策略、家族传承策略,为清初刻书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书坊主人.  相似文献   

15.
萧齐王融所作《法寿乐》歌辞十二首之主旨及创作背景,尚无学者作过专门的探讨。该文结合佛祖故事及相关史料认为,这十二首《法寿乐》歌辞是叙述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求佛、成道并最终授徒弘法故事的完整组诗,是王融任太子舍人期间(484--493)奉齐文皇帝(即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而制的,它是萧齐时王宫贵人礼佛、崇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考证学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谓“批判地审查” ,包括考证。历史唯物论者不仅需要运用现成的考证方法和成果 ,还需要用辩证法驾御并改进传统的考证学。(1 )用矛盾对立、统一的事物发展法则 ,取代胡适的十字公式 ,重新表述学者在从事“校勘”、“辨伪”、“考异”等工作中的思维发展程序 ,即“发现矛盾 ,充分揭露矛盾并试图解决矛盾 ,在一定条件 (取得确证 )下最终解决矛盾”。版本之是非 ,文件之真伪 ,记载之异同 ,无一不是矛盾。有矛盾就需比较 ,有统一就需归纳 ,因此 ,世界东西方的考据家不谋而合地都使用归纳比较法。(2 )用辩证法驾御和改进考证学 ,使考据家不…  相似文献   

17.
商周时期,中国步入青铜时代的巅峰,出现了大量国之重器,其工艺之精可谓世间罕见。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众多青铜器中,一件形态特殊的器物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器上铸有清晰的"倗季"字样,涉及到文献未曾记载的倗国,与晋国出土的晋侯鸟尊较为相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曹植《叙愁赋》“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句中“六列”一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于此不可解”,而校改为“列女”。清代孙星衍曾指出“六列”是指《列女传》中的六篇。此外,“六列”有时还是帝王后宫不同等级妇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20.
朴学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这种元方法,但它还与专题性研究、札记体、文风朴实等学术特点相关.梁肩超、胡适等都认为朴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实证、怀疑与批判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推崇这种精神.朴学方法和精神更具体体现在其分支学科中,现代文学研究可以将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继承和转化.在现代文学的重新整理层面完全可以挪用传统校勘学方法,现代文学研究也需要借鉴传统目录学以避免偏差,现代文学的版本研究可以将传统的版本研究与现代的文本批评相结合,传统的考据学方法则已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朴学方法经晚清以来一代代学者的努力已在实现其现代化转换.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的"三参证法"、钱钟书的"阐释之循环"等都丰富和发展了朴学方法,使得现代文学研究更能在方法上得以借鉴,在研究范围上得以扩展.朴学方法的创造性挪用,会使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更扎实的史料学根基并更能求得"十分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