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中国人"?为何宣称我是"中国人"?这些提问似乎困扰着处于边缘的中国人,尤其在华夏边缘的台湾,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知识场景中,要弄清什么是"人类学",或什么是"历史学",其实与我们去追问什么是"中国人",或什么是"华夏",一样地让人心生困惑.  相似文献   

3.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北、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这部专著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与灾后重建——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掀起抗震救灾热潮.这次地震灾区,系多民族聚居地方.灾后重建,引起举国关注.如何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习俗,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台湾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王明珂先生过去十多年曾在汶川、茂县、北川等地羌族村寨作田野研究,(本刊上期曾刊出对王明珂先生的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专题书评)震后他非常关心当地羌民安危,迅速制作了当地地图放在网上,供救援参考.http://www.sina.com.cn<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8年6月7日刊出王明珂先生特约稿<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介绍羌族的历史文化特性,并对灾后重建提出个人建议.我们征得作者同意,特转载于我刊"特约稿"专栏,以飨读者,以表本刊彰显人类学家声音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似乎渗透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所有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从二元对立观到二元融合的兼容并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学科.尤其在心理学、认知理论等后结构主义流派出现后,语言、文本、历史对文化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以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范式——“透过边缘见‘中心’来看,其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后结构主义的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其试图运用二元对立与兼容史观来构架一个有着客观和历史文化特征、主观认同、相互指认并跨越边界、以“华夏”和“异族”千年互动庞大案例为叙事主体的“概念化族群”研究,一定要放在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之下才可能从根源上去理解和释疑,并藉以辩驳一个没有“中心”意涵的“族群”和没有结论的“民族史族群边缘理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先验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龙海清 《民族论坛》2013,(4X):21-22
<正>王明珂先生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曾将边缘族群的汉化过程比喻成一根木杆的燃烧过程。他说:"过去我们对于汉化的讨论,常常都只注意到‘未汉化’和‘汉化的’二者间的区别。我则强调亲近人群间的汉化微观过程,就像是我们燃烧一根木杆,烧过一半碳化了(比喻已汉化),另一半还是木杆,我关注的是中间燃烧的过程。"在我看来,他新近在浙  相似文献   

7.
<正>王明珂先生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曾将边缘族群的汉化过程比喻成一根木杆的燃烧过程。他说:"过去我们对于汉化的讨论,常常都只注意到‘未汉化’和‘汉化的’二者间的区别。我则强调亲近人群间的汉化微观过程,就像是我们燃烧一根木杆,烧过一半碳化了(比喻已汉化),另一半还是木杆,我关注的是中间燃烧的过程。"在我看来,他新近在浙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认识自己,却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人们囿于中心认知图式而不能自拔.当追问"谁是中国人"时,每个中国人兴许都会给出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9.
蕾沙大将是华夏南部边缘--广西宁明县一些壮族村寨供奉的地方守护神。蕾沙大将黄细的原型是思明府土官知府黄广成的庶长子黄[王厷],他曾经在对交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景泰易储"的始作俑者,在正史典籍和地方史志中留下累累骂名。蕾沙大将的"神迹",其实不过是黄[王厷]事迹的一种变形罢了。黄[王厷]的后代及其部属的子孙选择性地将其"弑兄杀侄"和"建言易储"的事实遗忘,突出强调其在抵御交趾中的功绩,以"黄细"之名将其建构为护国保土的英雄,接受一方的供奉。  相似文献   

10.
王明珂先生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迄今为止他对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的唯一系统性专著.著作通过对学科反思重要性的揭示,以事实与现实、典范与边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记忆与社会、表相与本相、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以及文本表征分析策略等层面的讨论,提出了以边缘、移动和反思性等为手段的由社会表相透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边缘”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传统深厚且意义重大.边缘与他者并不冲突,从本质上讲,他者都是边缘的.边缘并不仅仅是研究对象,它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走进边缘、认识边缘、立身边缘,将使中国人类学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纯 《世界民族》2001,(2):11-20
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下民族主义".它把文化道德看成民族认同的最高标准,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稳定各朝各代的主体族群、维系文化边缘族群与主体族群的亲和力作用,它的"天下"情怀与对世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书讯     
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华夏边缘"地带的青海传统民间文化是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单元而存在,各个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的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全国加在一起不到千人、被自嘲为"八百壮士"的昆剧专业工作者欢呼雀跃的同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却不知"昆曲"为何物,更不知道这个拗口的外来新名词"非物质遗产"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梳理"三皇五帝"的帝王谱系,指出其如何在华夏大一统的现实政治需要背景下逐步产生.也就是说,研讨在上古原属不同部族集团的传说人物和祖先神灵,怎样经过历史学家、经学家多次编排与整合,渐次形成华夏族一脉相承的"三皇五帝"谱系,并不断地为"实体中国"提供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想象、走进到反思: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不仅是与"中心"相对的空间范畴,也是一种反思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西方霸权、现代性以及全球化的话语和研究范式。在从想象、走进到反思的演变过程中,"边缘"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猜测到实证、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化、从全球化到本土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欧美多学科视野下的“边缘”谱系,大体经历了一个从被支配到备受关注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边缘与核心之间的关系及其主体性研究历来广受青睐.在区域经济学与史学研究之中,边缘与核心的关系尽管是动态的,但总体上仍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人类学看来,边缘虽与中心相对而生,但其主体性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我曾跟一个国个同行聊天,他问起我教什么课.我提到的几门,如"人类学原著选读"、"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之类,他都比较熟悉,故面无表情,但我一提到"海外民族志",他面露茫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大中城市,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以"流动农民"的人口结构、从事行业、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居住、收入、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生活、医疗卫生、闲暇活动、与当地人群及正式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得出其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结论.处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及心理因素."流动农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使城市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将延续城市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淡化"流动农民"的边缘状态和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权威典范知识造成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如一稳定建筑物﹐人们安居其间难以突破此知识造成的思想牢笼。笔者指出,边缘文本可以作为突破此认知障碍的窗口。以写成于1929年﹐因被认为无学术价值而长期未能出版的一本《川康民俗调查报告》为例﹐说明什么是边缘文本﹐以及阐释它为何可作为反思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让我们得以突破权威典范知识的束缚﹐对自己一向熟悉的知识体系与现实世界有崭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