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练基本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数年来,屡承《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约写谈治学经验的稿子,之所以迟至万难推却的时候才勉强动笔,是有难言之苦的。认真治过几十年学,才会有治学经验可供别人借鉴,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我呢?五七年以后,就被当作“厚古薄今”、“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不断批判;“深刻检查”尚难过关,哪敢治学!“文革”将开始,又因曾经论述  相似文献   

2.
漫谈治学     
我曾经宣布,七十岁以前,不再写治学经验之类的文章.这是由于考虑到,我个人在治学方面确实缺陷很多,基本功不硬,成果也为数有限,谈不上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至于教训却不少,但谈出来不登大雅之堂,难免贻笑大方.最近我院举行治学经验交流会,领导上嘱我重点发言,只得勉为其难,拉拉杂杂谈一些零零碎碎的意见,供大家参考.错误、浅陋之处,在所难免,好在这是内部座谈,易于得到大家的谅解,希望多加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3.
我的选择     
<正> 1982年,《文史哲》编辑部约我写篇谈治学经验的文章,推而又拖,迄今四年,仍然难却。我之所以推、拖,是因为第一,我自省确乎很少值得认真谈论的所谓“经验”;第二,关于谈经验已经写过了。《书林》杂志上就发了两篇,还有一些“访问记”之类。不过现在既已提笔,只好硬着头皮再写一点。讲过的不再重复,下面结合自己谈谈选择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偶然性非常之多。经常一个偶然的机缘,便可以影响、制约、决定相当一段时期甚至整个一生的发展前途。因之,一般说来,如何在面临各种偶然性和可能  相似文献   

4.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5.
<正> 《文史哲》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治学,我感到很为难,我还站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在摸索,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但编者一再嘱咐我写一点,并说对象可定为大学生与哲学爱好者,既然如此,作为一个教员,谈一点体会吧。我们研究哲学象研究其它科学一样,必须热爱它。一些人认为数学很枯燥乏味,但在数学家眼里,数学远比小说、戏剧动人有趣。哲学也是  相似文献   

6.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这次参加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会上得到了各位先生、同志的论文,大概翻了一翻,内容很多,有心得的地方也很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这个会上本来不打算讲什么话,因为自己懂得并不多。不过、主席同志他要我来讲一点,所以我就临时凑了一凑。讲讲自己的治学经验。实际上也谈不上什么治学经验。只是把学习的一些感受、这次开会得到的一些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当然,有些意见自己过去也写出来过。今天对过去写过的东西不必多谈,只是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些。  相似文献   

7.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们,到我这里来说,要在《文史哲》开辟一个专栏,专门谈说治学的经验和方法。我觉得这个计划很好,很需要,很及时。主要是要求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谈,青年人也可参加,甚至学生也可以参加,交流经验,越多越好。我认为这一专栏,应当采取随笔和漫谈的方式,使人们有兴趣来看,也有兴趣来写,要灵活些,不要太严肃,太呆板了。作学问,要费功力,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但如何求得治学的门径和方法,也很重要。最近几年来,接触一些年青人,有的人也很努力,读的书也不  相似文献   

8.
清代王夫之在《(?)斋诗话》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说,无疑是充满辩证法的艺术理论。然而他截取《采薇》“昔我往矣”四句为之例证,则似有以己意加之古人之弊。试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如果不断章取义的话,很容易理解在这浑然一体的八句诗中,“雨雪霏霏”与“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都是构成“今我来思”的背景,而这背景又显然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必要铺垫。  相似文献   

9.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治学之道李衍柱197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蒋孔阳先生。从此,蒋先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每有专著问世,总是要惠赠给我一本,我写的几本书稿,他都给以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并在百忙中或者病后刚愈,就给我的书稿写序,写书评。我们曾一起爬泰...  相似文献   

10.
格调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  相似文献   

11.
治学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半年前,我写了一篇《治学琐言》,发表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1982年第九期中。后来有些来访者与来函者,说我这篇文章立言简约,某些意见,似乎应当再详细阐发。我于是又写这篇短文做为补充。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补谈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惠(鲁之贤士)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颜斶以一介之士,乃敢在齐宣王面前公然宣称: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垄更有价值!其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最后竟使宣王心折诚服。这确是只有在战国时代才能出现的独特的历史现象,颜斶所言,虽略带夸饰的成  相似文献   

13.
师门记学     
<正> 《文史哲》的编者,要我写一篇有关治学方法的文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实在“治学无法”,因而也没有“治”出什么成绩来;但当我读书的时代,我的大学老师,多是有名的学者,他们各有一套治学方法,我看过他们的“绣取鸳鸯”,也了解他们的“金针法术”;因此我只能写“师门记学”。还得从顾颉刚先生说起,我总觉得顾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作为学术界大师的条件应当是:1.学问自成体系;2.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个学派对于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有比较完善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拙著《李大钊思想研究》出版后,受到学术界许多同志的鼓励.治学,我无什么经验可谈,现将我怎样研究李大钊思想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写出,以与青年同道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 前不久给《文史知识》写了一篇《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的约稿,接着《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又约我写一篇治学经验方面的短文,个人感到十分为难。这是因为:首先,我本来没有什么成功的治学经验。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中学教书,业余搞研究,一无人指导,二缺乏基本功训练,自己每每用野生植物来形容自己,其特点是长得不规格,果实小而少,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惟一的是生命力强,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活下来。由于在学术上成长得很不顺利,在坎坷的  相似文献   

16.
廖小平 《湖南社会科学》2005,(5):i0001-i0001
王国维曾以治学三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治学的感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他所感悟到的“成大学问者”之三境界。我既不是“成大学问者”,况当今治学之景,与王国维之时,相差何其之大乃尔!故自然不敢言说“治学”之“境界”,而只想借用一句“痛,并快乐着”的时语来表达我20年来沉浮于“学海”对“做学问”的一点感悟。何谓做学问之痛?何谓做…  相似文献   

17.
我是理论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对治学没有更多更深的体会,但愿意把我的感受写出来,同中青年学者们交流。我是政治经济学教师,要谈治学的体会,就不免涉及一些经济理论观点。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一、贵在于勤 我做学问的体会说起来平平常常,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勤。贵在于勤。勤者,或曰多做,不断地做。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学问之道,是没有止境的。应该努力钻研,直到生命的结束,才告休止。纵观古今中外大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也确是如此。从来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继续前进。孜孜不倦,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是十分感人的。我一生在治学过程中,也就仰慕前贤治学精神,常用荀子“学至乎没而后止也”鞭策自己。经过长期奋斗,不独不感到疲倦,反而觉得精神愈用愈出,聪明愈用愈灵。  相似文献   

19.
在来广东参观、考察、学习的队伍中 ,我常常听到的是“广东经验难学” ,原因是广东对去参观学习的同志很热情 ,吃好住好招待周到 ,谈成绩时有说有笑 ,问到有什么经验 ,十有八九笑着回答 :“没经验。”有时还半开玩笑地说 :“广东只出成绩 ,不出经验。”其实 ,广东人谈成绩也与过去大不一样 ,他所告你的大部分统计数字都是留有余地的 ,比实际成绩往往要少报好几成。有的说是谦虚 ,有的说是为防冒尖 ,免受鞭打快牛之苦 ,或两者兼而有之。要说经验嘛 ,正如当地报纸所介绍的 ,一是各级领导都告诫下属 ,多干少说 ;二是广东的基层干部确实是以经济…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师的开山之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由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代表着一个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我在解放前曾读过此书,但由于理论上的浅陋,对书中所言不甚了了。解放后有幸从吾师就读中国思想史,又多次读过此书,渐有领悟。特别是我专攻古史后,从此书获益良多。1986年,我决定把对此书的体会和心得写出来,祝他从事教学与科研60周年。谁料天夺其年,庆祝会未开而吾师已作古了。现在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以表纪念,并表明继承他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事业之志,以慰吾师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