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以"妻性"和相关的利比多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不难发现鲁迅所言的"无妻性"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灵光一闪而走向死灭的脆弱"妻性",同时又有大多数中国妇女所仰视的"夫性"承载者的不堪、伪善、自私、老迈等缺陷;借助"妻性"视角,我们甚至在神性的混杂中同样也可以读出另外的可能性与新意。  相似文献   

4.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对于"油滑"我们不仅要对它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要全面地中肯地看待它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返回文本自身,从语言、人物形象、情节、意象这几个方面以及"油滑"所产生的荒诞感加以探讨,挖掘其深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关键词”的细读,指出了其“死亡”主题的多层意蕴。爱情的死亡,肉体的死亡,贫乏的精神死亡是鲁迅思考死亡,赋予死亡以惊人的多面性的超出“时人”的“死亡”书写之处。  相似文献   

7.
"言说鲁迅"遮蔽"鲁迅言说"的思想本质,这是鲁迅研究界客观存在的一大弊端。由于"言说鲁迅"重在"言说"而轻在"鲁迅",其结果是使"言说鲁迅"发生了重心偏离,鲁迅也被囚禁于精英话语的"围城"中,变成了一种任人阐释的文化符号。"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独立文本,但却常常被人们互相混淆和相互替代,进而严重干扰了读者对于鲁迅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并最终导致社会对于鲁迅陌生化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现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20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小说时空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偏重于从历时的角度组织生活,空间意识较弱,这是多数作品“粗陈梗概”的主要原因。“五四”以后,现代作家接受了来自西方实体性的时空观。主要变化是:1、现代小说的时间线索向空间收缩,空间领域得到拓展。短篇创作中出现了横截面结构。2、在一个确定的时空框架中,审美对象与环境、社会背景的联系受到尊重,审美对象与现实的联系得到强调。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张岚 《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171-174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出走”现象切入,指出女性的“出走”在鲁迅笔下仅仅指向一种“虚妄”;同时通过对女性的社会历史地位、鲁迅个体生命与女性复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挖掘,探究了造成“虚妄”的原因,并指出鲁迅在社会责任与家庭角色、启蒙激情与传统因袭之间的重重矛盾,剖析了造成鲁迅在女性出路问题上产生深刻悖论的多重因素。同时探讨了鲁迅对女性的“悲观启蒙”之于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的“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文史哲》2015,(2):118-133,167
鲁迅"政治学"指鲁迅的政治思想(显性鲁迅)和鲁迅著作、行迹中体现出的政治学趋向(隐性鲁迅)的综合体。尽管鲁迅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性作家",但他却与实际政治经常处于"不即不离"的状态。他是一位始终的"革命者",却又总是估量着牺牲的价值。这与个人勇气无关,却与他独特的革命观和历史观相关。因而,尽管鲁迅的政治思想也可纳入"学科"进行分析和研究,譬如将他归纳为一位民权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开放、内省的民族主义者,但却无法抵达鲁迅政治意识的根底。存在于这个根底处的,是一种独特的感觉结构:业已觉醒为"人",却无时无刻不将自身感觉为"奴隶",形成一种独特的"奴隶人"意识。这种意识并非只针对外在社会政治制度,更针对由主客体共同构成的整个历史的"主奴结构",并只有通过作为个体"失败"的存在论经验(相对于"正常"年代的"成功")或作为群体"失败"的历史经验(相对于"革命"时代的"胜利"),才能获得。这正是鲁迅常常让人感到晦涩或费解之处,但却奠定了鲁迅"政治学"的基础。他因之而发展出"非政治"的政治性,让民众成为"政治主体"而非统治的对象或"得民"的材料的政治意识,以及"从下面看"的视野,并生成"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故事形态的角度探究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认为鲁迅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线形”故事形态,又开创了具有现代小说意识的“圆形”和“螺旋形”故事形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虽然对传统文化多有反思和批判,但对其中的精华也从不拒绝吸收。 只要细看《中国小说史略》中诸多赏音至论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一类声情并茂的诗句(先生所留下的近七十首旧体诗多臻绝唱),就不难悟出他与民族文化渊薮的密切关系。先生曾在《〈木刻纪程〉小引》中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11):155-161
1949年的鲁迅纪念已经具有了"国家纪念"的性质,以毛泽东的"鲁迅论"为核心的鲁迅纪念"国家话语"开始形成,个体纪念话语开始逐渐隐匿在"国家话语"与集体话语之中,呈现出跟此前纪念显著的差异。本年度欢快明朗的鲁迅纪念话语的出现,被重塑或被强调的"苏联的真挚友人""为人民服务的作家"等"鲁迅"形象以及被倡导的"学习苏联""自我改造"等鲁迅精神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鲁迅纪念已经开始步入"当代"。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医学”内容和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后来的学医经历 ,使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 ,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 ,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 ,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 ,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化和叙事模式的形成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预制”。医学和文学双重视野的扭结 ,使文学化的医学内容及其叙事表现 ,构成了鲁迅小说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中国近代小说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重点择采,抉发了大量研究史料。他把近代小说确立为中国小说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将辑佚、考证、辨伪等传统学术方法与类型批评、比较法等整合成科学的小说研究理论方法,显示了卓越的史识,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格局和现代范式。  相似文献   

18.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9.
1978:“拨乱反正”中围绕鲁迅的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结束之后的"拨乱反正"之际,围绕鲁迅曾经发生过一场纷争。矛盾的双方在历史风雨中离去的时间不同,归来的时间也不同,时间差造就了优势与劣势。捷足先登者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写文学史,而已经去世和迟迟未归者的同情者却不能认可。双方的争论既包含着历史的恩怨,也体现着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留日时期,鲁迅以“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批判“伪士”。五四时期,鲁迅小说聚焦民国共和危机下官僚、国粹家的精神状态,凸显“伪士”的假面,其价值取向呼应着与传统产生决裂意志所孕育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