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有“讲史”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在莫言的历史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自明的显赫存在,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搅动起历史长河的大小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使历史变得歧义丛生而又意味深长.莫言小说可以说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整个的小说叙事也正是凭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抵达了历史的敏感细微之处,同时也获得了尽情言说的叙事快感.莫言小说所焕发出来的民间神韵与狂欢气息更新了中国小说的文体气质.莫言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表达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复调型的艺术思维"的小说家,他主张小说应该要有密集的思想,要有多种思想的冲突和"众声喧哗"。莫言小说复调叙事的艺术表现为:他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控制人物的叙述姿态,建构怪诞的狂欢话语世界,并在矛盾和复杂的思考里赋予小说多元意识。  相似文献   

3.
卢睿蓉 《兰州学刊》2009,(12):211-212
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小说别具一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她的南方畸零人故事。文章从小说文本的总体关照、表层叙述和深层解读入手,通过对畸零人背景的介绍、场景与瞬间技巧的独特运用以及小说人物从迷惘到顿悟从而解困的故事发展模式的分析,总结了韦尔蒂畸零人小说的叙事模式,展现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英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元小说《守望灯塔》(2004)袪除了同类小说标榜晦涩的小说理论、文学性减势的通病,而以其故事游戏性和诗性品格成就了一部心灵成长史和原创性的故事理论学说。小说担当着演绎虚构故事和言说故事新技法理论的双重使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回答了何为故事、如何讲故事等重大的诗学问题;由是把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说故事传统召唤回来,从体验故事中洞烛生活的本相、理解生命的真义。一系列元叙事观念展示了小说家批判性的叙事立场,同时为叙事理论增加了富有活力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陈思和 《学术月刊》2013,(1):105-112
中国作家莫言在其被称为诺贝尔讲演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及制度与个人的种种问题。文章由一系列故事组成,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母亲,里面的五个故事,揭示出莫言的作家人格,是在母亲给以的向上(向善)的血缘力量与现实影响中向下堕落的人性力量的持久较量之中成就的。第二部分则表现了莫言创作所代表的理想倾向,乃是有异于诺贝尔文学"正统"的来自生命本原和民间大地的理想,它延续了拉伯雷、左拉、马尔克斯等一系列优秀作家的传统,亦为中国作家的生存智慧和岗位意识所决定。第三部分的三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人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体现了莫言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的价值和宗教的思考,是一种自我"故事"与道德担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人神婚恋故事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此类小说虽然均以人与神的种种离奇的婚恋故事为叙述对象,但故事中的"人"的自主意识,即相信自己的力量、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敢于决定自己命运的意识,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表现出颇大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古人面对神灵时的自主意识及其演变,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部电影《红高梁》让中国人认识了莫言,一项诺贝尔文学奖让全世界知道了莫言。在莫言旧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和我们讲述他们家族的"历史",并说莫言能走上世界文学的最高殿堂,跟家庭熏陶不无关系。故事里的家风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正是通过他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让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了中国。"高密东北乡"随着他的一部部作品走出了山东,走出了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莫言会讲故事,是因为他从小听了很多故事,我  相似文献   

8.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讲述故事。莫言讲述故事吸收了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技法,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前卫性,这是他区别于赵树理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继承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具有中国文学的本土性,这是他区别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还融入了他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彰显了他卓越的讲述故事的才能,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他的近期作品更加凸显了叙事文学的述说性,规避了刻意的写景状物和人物刻画,这也是他区别于鲁迅、沈从文的地方。莫言正是凭借他讲述故事的独特性、前卫性和本土性,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现代性的进程中,晚清作家们向西方小说学习了新的叙事技巧、写作方法、故事内容,产生了政治、科学、地理、女权等一大批新小说。但是,在语言方面是无法向西方小说学习的。作家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向中国传统的说书者和说书体旧小说学习,才能够让小说更通俗、更精彩,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民众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杜芳 《学术探索》2014,(7):98-101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11):123-125
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以美国9.11事件作为历史背景,运用人物变形、历史事件并置、文本嵌套等后现代叙事技巧,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融合起来,表明作者通过小说叙事重述历史的反叙事批判立场.德里罗在小说中使用反叙事策略重新书写历史,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人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恐怖分子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美国的极权政治,展现了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显示出其在建构多部联络小说的雄心,他的小说创作在语词、内容和叙事上,既受中国传统叙事的影响,也有法国文学对其的影响。中西文学的影响显示出李劼人努力获得"影响的焦虑"的写作实践,"三部曲"在场景描绘、命运描摹、心理分析和历史叙事上成就了另一种写实图景。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中运用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现了小说的无穷魅力。多元整一的叙事结构,将七个独立的故事单元有序地整合起来,按照一定的行动序列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杂而不乱;“草蛇灰线”手法的应用让故事灵活生动,情节曲折紧致,有助于作者对故事的构建;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改变了传统儿童文学中按故事时间发展顺序讲故事的方式,让时间在故事中被折回、重叠、扭曲,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层次感。  相似文献   

15.
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出了大量故事化新闻报道,这些报道采访扎实,巧妙运用场景描写,人物由"写作需要"成为新闻主角,并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点,但部分报道也存在客观性出现偏差、情感过度表达、真实性存疑等问题。故事化新闻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在借鉴新新闻的报道技巧时要谨慎并加以改良,加强有益的探索,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使我们的新闻工作回归新闻本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国际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本土化进程,从而加剧了本土电影必须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紧迫性.本土电影对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应着重解决"讲谁的故事"、"给谁讲故事"、"讲哪些故事"和"怎么讲好故事"四个问题,即在讲述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立足本土并面向国际,通过精彩的故事创意与影像意象的成功营造,辅之以高新技术和对先前经验的借鉴,讲述出拥有广泛受众基础与蕴含普世价值,且与时代审美精神相对接的传统文化好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话本小说韵散结合的重要文体特征源流较为复杂,除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之外,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文人个性等也有很多关系。"韵"与"散"主要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两个层面,并且其功能各不相同。话本小说中的韵文和"说话"艺术的随意穿插不同,大多具有叙事功能。韵散结合在话本小说里不单单是话语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维持其虚拟"说、听"交流关系下"拟书场叙事格局"的需要,是一种叙事合理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具有截然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它们之间的交流站于近代。作为融合初期的产物,《恨海》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体现出小说艺术形式的近代化色彩。本文试从叙事观点、情节模式、人物塑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叙事观点作为小说叙事技巧的重要方面,叙事观点的作用正日益受到文学家和理论家的重视,“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的技巧中,视点(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中西方小说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叙事者与故事之间距离由远及近,由全知到不知的过程。虽然完全…  相似文献   

19.
婚恋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与异类的恋爱故事,又是婚恋小说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汉唐之间的人神恋小说的产生与道教有源和流的关系,宋明时期人鬼恋小说的昌炽与宋明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而清代的人妖恋则与呼唤妇女解放的时代潮流相联系。妖女、鬼女、神女,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三种类型小说的创作,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但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因素则愈来愈多,作家个性表现愈来愈强,而神话的色彩就愈来愈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叙事艺术 ,认为 ,在《看不见的人》中 ,艾里森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模式讲述他的故事 ,并用“预叙”的方式将结尾寓于序曲之中 ,采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