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以政府组织的生存型移民为主。移民群体主要由灾民构成。移民安置区域集中在黄河大堤周围和黄河尾闾新生淤地。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绅士在移民活动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分配不足,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掠夺性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使移民返迁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黄河变迁史上的重要时期,黄河主河道在西汉时几经变动,最终于东汉初固定于现行河道,并持续八百多年时间至唐后期,为今天确定黄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提供了历史依据;伴随黄河决溢而产生的滩涂和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的新增土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吸引外来人口从事开发的重要动力;汉代黄河三角洲在经济、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的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制盐业、纺织业、草缏业等低成本的轻工行业发达.商品市场发育水平较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城乡市场体系.但市场功能仍以余缺调集为主,区间发展不够均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黄河内蒙段1993年春凌汛灾害情况的介绍和分析,阐述了黄河内蒙段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防治凌汛灾害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质量是考评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社会质量理论的条件性要素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发现救助政策在资源供给、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主要社会质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心理慰藉、特殊性需求满足、社会参与等社会质量亚指标方面又显示出救助政策的准备不足.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现实救灾行动,反思相关社会政策,将为未来的灾害救助积累政策经验. 相似文献
6.
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在灾难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灾后心理救助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灾难引发的恐惧、痛苦、震惊等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灾后心理救助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的积聚。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河南的产业单一,农村副业不发达,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晚清以来,黄河灾害严重,自然灾害与当时国内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和外来侵略等纠结在一起,对河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营利津县历史文化形态丰富多彩,主要有盐文化、黄河(大清河)文化、港口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凤凰城文化等.由于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东营利津县地域文化形成了包容性、地域性、多元性的特征.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东营利津地区的生产民俗、地名文化、居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等深刻的变化.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发展乡土文化特色旅游、增加乡土文化认同感、提升乡土文化品味等渠道,积极开发东营市利津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包括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黄河故道两部分,总面积15.3万公顷。1992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地球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年轻的、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11.
福利多元主义以去中心化、决策参与等价值观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这与我国所倡导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灾后救助理念不谋而合。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灾后残疾人社会救助需进一步明确救助主体、救助方式及救助性质等方面,从而通过帮扶项目的定位、救助力量的凝聚、部门关系的拓展来构建完整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建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综合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家园的恢复和重建,更是受灾群众精神家园的救助和重建。然而心理救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问题,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目前还存在缺乏心理救助工作预案、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序的协调及救助机构和人员庞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了国外灾后心理救助的有效经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灾后心理救助体系的四个建议,即建立政府宏观统筹的有效机制,加强灾后心理救助理论研究,建立一支多层次的专门心理救助团队,建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工业灾害”的概念出现于民国时期,来自西文,指工人工作时遭受的灾害。清末民国工业灾害频发,包括火灾、瓦斯爆炸、空气污染、有害毒素侵袭等。工业疾病亦属于工业灾害的范畴,多为长期有害工作环境侵害工人肌体的结果。工业灾害的发生与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有关,但主要与资本的逐利本性有关,资本不能给工人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进而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环境史的研究要置于社会政治史的大视野下方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屈振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75-78
灾害是人类无从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因而成为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最佳场域。灾害伦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有:灾害成因的伦理解释;灾害降临的伦理应对;灾害救助的伦理维度;灾害抚慰的伦理实施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社会救助具有社会照顾、社会规制、助人自助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社会融合等多重目标.对比这些目标,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实施结果出现不公,导致某种程度的"福利依赖"、社会规制效果不明显、社会融合效果不突出等诸多不完善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应当着眼于完善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准、保障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优化社会救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徐州段运河黄运交汇,黄河水患在给徐州地方社会造成巨大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南北清运的安全畅通.明代政府极为重视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为此采取了修筑堤防、开挖新河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灾害发生后,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求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兼顾徐州地方民生. 相似文献
17.
赵炳麟是晚清著名的诤臣,也是晚清大臣中最早奏请朝廷实行立宪政体的大臣之一。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赵炳麟积极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假立宪集团作斗争。他明确提出立宪的精神在于国会和民主,并要求明定责任制度,确立监督机关,最终实现三权分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因清廷的极度保守,拒绝真正立宪,使得晚清最后一次和平改良运动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8.
乜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72-176
慈善组织作为救助领域的重要主体,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是必然趋势。对此,发达国家已经从救助理念、救助主体、救助资源、救助机制、救助内容等各个救助环节和方面实现了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而我国当前还存在救助主体有待整合、救助资源尚未实现互补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衔接与合作的建立。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的四条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移民活动始自明洪武永乐年间,延续至21世纪初。黄河三角洲移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移民时间长,来源广,成分杂,种类多;移民原因以内部"拉力"为主;移民形式主要为有组织的政府安置;早期移民大多属转迁后移入;外来人口安置与区域内移民相伴进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时期,随着政府变革动力的加剧,作为新政重大成果之一的学生群体,成为社会最新兴力量并崛起于时代.但年龄因素与时代冲动促使学生恃宠而骄并在思想与行为上不断背叛政府学为己用、大力笼络的战略意图.学生群体的叛逆可分为革命与不革命两种.革命体现了时代的激情,是清末时代冲动与狂飙年龄特点共生的产物.不革命则表现了群体中少有的冷静与睿智,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持重在新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理性回归.不革命体现个别学生对于社会远景举一望三的深层次理解.由于传媒扩张效应所造成的思想裹挟现象、学生个体认知及政权维护之需要,清末印象在被溯求于学生革命意志与行为方面变得扑朔迷离而渐成假象,历史在场被有意无意的大肆毁掉,第一历史与第二、第三等次生历史在相形见绌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形成了今天在清末历史认识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