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龙正是晚明时期地方社会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曾师于高攀龙,授中书舍人,任南京国子监丞。其所著《救荒策会》以及《几亭全书》中有关救荒的内容,体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荒政思想,诸如发扬前人的“民本、民生”思想,注重乡村赈济,以天下为己任;标本兼治的务实思想,讲求实效,灵活运用古人成法;救荒要注重人事及救荒人才的重用;新旧思想的碰撞,民间救济中对“贫富”的重新定格等,反映了晚明时期救荒经验的大总结和救荒活动的新发展以及当时社会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陈龙正是晚明时期地方社会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曾师于高攀龙,授中书舍人,任南京国子监丞。其所著《救荒策会》以及《几亭全书》中有关救荒的内容,体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荒政思想,诸如发扬前人的“民本、民生”思想,注重乡村赈济,以天下为己任;标本兼治的务实思想,讲求实效,灵活运用古人成法;救荒要注重人事及救荒人才的重用;新旧思想的碰撞,民间救济中对“贫富”的重新定格等,反映了晚明时期救荒经验的大总结和救荒活动的新发展以及当时社会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1920年,豫北大旱,汲县及其周围数县逃荒的人很多,而当局没有人出面组织抗灾。李敏修等人当即发起成立汲县救荒公所,并设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以领导抗灾。汲县救荒公所在查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救灾,设立“凿井”社和“振民”社等。这样,汲县不同层次的灾民施以不同程度的救济。  相似文献   

4.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撰写的<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代农业专著.徐光启的重农思想,一是"富国必以本业",二是"水利者,农之本也",三是备荒救荒应"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徐光启崇尚实践,他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把古代农业科技提到新的科学高度.徐光启的重农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云四次主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对“一五”计划的成功编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过程中,陈云提出了编制五年计划要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基本做到综合平衡;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的制约,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增产;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思想。  相似文献   

7.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汉代荒政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汉政府在救荒实践中 ,往往能从战略高度出发 ,在灾前、灾时和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备荒、救荒的策略措施。本文从文献资料出发 ,对汉代的救荒对策作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和分析。这些措施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它对于今天预防灾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期,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籴”法以发展农业,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对强国富民起了重要作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法规定:“多耕织可免本人劳役、赋税,不安心务农而从商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做官奴。同时还制订“优惠政策”招外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并给予田宅,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一直是“非常规”发展的。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当时条件下不得不采取损伤农业以优先发展工业的办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改革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打白条”和“仓容危机”,农民增产不增收,使农业仍没能真正走出“非常规”发展的困境。中国农业要想走上“常规”发展的正途,必须以法的形式确立农民的合理利益;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政策;要保障农民合理的产权关系;要走科技兴农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和轻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一直采取抑制政策。抑商是为了重农,抑商与重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上往往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重农轻商”或“崇本抑末”。这里的本,指的是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末,开始指的是手工业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后来又扩大到所有的民间工商业。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並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视依靠剥削农民所得的地租和赋税。  相似文献   

12.
论白居易的农本思想张惠霖白居易提出的社会问题很多,而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富民之源.他说:“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斯则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策林十九》)只有农业生产发...  相似文献   

13.
元代农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元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大力开荒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三是两宋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为元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5.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最能代表“民以食为天”与“治国之道,归心于农”的改革思想。本文通过史实进一步说明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刚开始确立阶段所具有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利因素,以期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唐朝期间的“贞观之治”,被作为由乱至治的典范而载入史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是人所熟知的。但迄今为止,他只被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来评述。对他的思想,却还缺乏开掘和研究。其实,唐太宗也堪称为一位思想家。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唐太宗不正是这样的一位思想代表吗?虽然他留下的著作不多,这与他生前不主张人家编他的文集有关。但从现有的著作及记载他言行的史书中,其思想已得到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提出了若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三农”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马克思主义先驱的“三农”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三农”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等,对于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薇  邵一弘  彭琳 《源流》2023,(3):10-11
<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期发布,释放出哪些信号?广东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多名“三农”领域专家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广东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应在种子科学前沿加强研发“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在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看来,广东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首先应保证事关民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充分供给,其次可以通过农业现代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一点,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就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农思想。在重农的目的上,儒家主张裕民兴教,法家推崇农战强国;在重农手段上,儒家主张采用引导劝教的方法,法家推崇法术权利的运用;在对士农关系的认识上,儒家主张士不用稼,法家则推崇粟爵粟任,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家思想各有差异,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探讨了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哲学影响科技发展”这一一般性命题进行了一种具体的实证研究。作者认为,我国传统哲学本体观中无论是唯心主义的“天”、“理”、“心”还是唯物主义的“气”,都对科学技术无甚益处;哲学思维及体系的高度伦理化是导致科学的技术化的认识根源;主观内求的方法和笺注经书的传统同科技发展的规律与要求背道而驰;孔子“轻自然、斥技艺”思想的扩大化给科技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贵义贱利、重农抑商、以贫为荣等价值观念则对科技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