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环境史作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环境史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互动,改变了人们对过去的思考方式,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议题、研究对象、方法和资料。其研究包括三个层次,“自然”“文化”以及二者的整合。近年来,环境史方面广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包括环境史与自然科学的整合、气候变化、传染病、水、城市、环境正义、物种、性、环境史的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2.
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启动虽晚但成果丰富.拉美环境史研究在森林史、采矿史、外来物种侵入史、土著民族与国家的环境关系史、环境主义史等方面成果突出,但也存在突出当下主义、忽视城市环境史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环境事件牵涉到政治、经济、外交、公共卫生等各个层面。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演变的环境史也必然具备多元性。不过,多元化的环境史是否成为"包山包海"的研究领域,更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当然,"包山包海"具有褒义和贬义。在积极的层面上,环境史的多元性可以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消极方面,环境史也可能因涉猎过多的领域而失焦。本文介绍耶鲁大学的环境史研究与教学。笔者希望探讨环境史如何成为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并激发学生对环境课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由于疾病和医疗,特别是其中的传染病与环境间显而易见的密切关系,故而在目前有关环境史的论述中,往往都会将此囊括在内.不过医疗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不能简单归于环境史之中,两者之间既自成一体又紧密关联.环境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意识,一种时时处处将生态纳入考量的生态意识.故医疗史与环境史的关联,不单是研究对象的部分交集,还有理念和视角上的相通.虽然近年来随着医疗文化史的研究日渐兴盛,其与环境史的交集渐趋减弱.然而,环境因子并没有在疾病、医疗的文化范畴中消失,生态意识的适用性,也不曾因为研究的旨趣转向文化而减弱.故而,倡言在医疗史研究中引入和贯彻生态意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发现在关乎人类疾病、健康和医疗的文化内容的环境因子,更真切地体认到历史的复杂性,而且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种种的医疗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史定义及研究对象的探讨中观点纷异。定义应准确、客观、全面,需厘清自然界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既要摒弃人类中心观,又要摆脱自然中心论的影响,重新思考及界定环境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具有区域性思维及全球的视野及胸怀。环境史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各生物及非生物要素之间发展、变迁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史,研究环境变迁的因果史及规律史。因此,部分传统学科的定义就有了改善的必要,如灾害就应定义为给人类及其他生物、非生物体个体及其环境,以及各类个体构成的组织或繁殖、发展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或导致悲剧性后果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定义及研究对象内涵的拓展,对学界环境史专栏的宗旨及目的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新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亚洲环境史无论是从海洋史还是从环境史的视角来看都是一个急待开拓的新领域.本文梳理了海洋亚洲研究的学术谱系,提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纵向看,可以分为1500年以前、15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以及独立后三个时期;从横向看,需要研究历史上海洋环境的变迁、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海洋环境与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关系史以及历史上海洋环境文化的演变等四方面内容.最后,在初步总结海洋亚洲环境史的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关系作为环境史研究的两大主线,并将环境作为历史舞台、地理依托进入历史,将能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再只有帝王将相、改朝换代,而是在“环境基座”上有更为丰富多彩的样态.在全球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环境史研究将为人类发展“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人们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评价各有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变迁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麦克尼尔教授和《环境史》和《环境与历史》等杂志组织的学者先后对环境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2009年8月,第一次世界环境史大会在丹麦召开了。从本次会议上发表的成果来看,他们当年提出的一些需要研究的领域,如海洋环境史、军事环境史、俄罗斯和前苏联环境史都有了喜人的进展;他们当时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如极地环境史、奥斯曼帝国环境史、世界体系环境史也有了新探索。所有这些学术推进都建立在新史料的发掘和新概念、新方法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11.
12.
衡山路739号     
《优雅》2005,(6)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公民治理与中国村(居)民自治存在着诸多共性: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均倡导公民充分参与,彰显直接民主的价值;在理论基础上,均以人民主权理论为理论基石;在制度设计上,均以居民自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设计原则;在发展路径上,均以各自的自治传统为依托。但基于中美各自成长土壤、历史文化的迥异,美国公民治理与我国村(居)民自治更多地凸显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因而,这两种自治模式又在恪守各自国域价值取向的规导下,寻求不同的理论导向,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遵循各自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倡导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已经扩展到肯定和支持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这一独特角色上.事实证明,工人消费水平的提升所起的有效作用只不过是补偿(从而承认)了他们所受的不断加深的剥削及其负面社会影响.而这种补偿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工人信奉一种强调消费重要性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美国左派(在工会、党和运动中)的缺点就在于认可了这种消费主义.而不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下破坏它.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极其重要的一脉 ,它的独创性的理论内涵不仅突破了传统解释学方法论的框架 ,而且也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视域。其中关于语言、真理和意义的阐释是贯穿其哲学运思的三条主要脉络 ,在他的哲学解释学中占有核心的理论位置。对此 ,国内研究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了各自的理解和评价。本文旨在追踪国内研究者关于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真理观和意义观这三方面的论述 ,对于相关诸论点作一次梳理和比较 ,在此基础上 ,着力剖析诸论点中所提出或显示出的问题 ,并就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展开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体系需要改革已被广为认同,并且在改革大方向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因此也必然面临着重重阻力。为此,文章着重对美国金融改革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对其前景进行展望,认为美国金融改革将在保持竞争力和金融稳定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并不会产生颠覆性的改革结果,据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美国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两个突出特征是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世界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美两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既存在着结构上的战略矛盾,但由于美国霸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国内面临的种种困难,特别是中国经济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又使得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至于演变成为无法控制的大规模冲突。由于中美关系之间这种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性,两国关系近年来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周期性的起伏不定的突出特点。从近期来看,中美两国在各自的核心利益上并不存在根本冲突;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冲突、加强合作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国际政治中权力本质的变化也将改变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变动必然导致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传统认识;另外,外交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和平方式促进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手势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在现象学运动中经历了奇特的变迁历程。在胡塞尔那里手势因其含义的模糊性而被排斥在表述之外 ,沦为第二性的、可有可无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让包括手势在内的所有不在场的指号“补充”、“冒充”并“顶替”到在场的表述之中 ,从而形成表述与指号的延异运动。手势语言在这里摆脱了第二性的地位 ,它与表述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 ;在M .亨利这里 ,身体语言 (当然包括手势 )一跃而成为第一性之物 ,成为胡塞尔的“表述”、海德格尔的“道说”以及德里达的“延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寺庙经济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西藏寺庙经济历史、现状的研究,探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深刻分析了寺庙经济活动,总结出了寺庙经济活动的生产型、流通型、消费型、传统型、综合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和内接济的消费、内接济外辐射、内富裕外贫困三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寺庙经济所具有的两重性社会作用.强调寺庙经济要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寺庙之间的关系、引导与自行发展关系、寺庙富裕与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亚洲地缘政治中 ,弹性均势理论较好地揭示了美中印三角关系的结构特征。在这一均势体系中 ,每个国家都可被视为试图发挥居间制衡作用的平衡者 ,每个国家都不可能与另一国结成正式同盟 ,每一国都试图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扩大与其他两国的关系 ,同时当利益一致且发现两国立场相同时 ,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合作以促进共同利益 ,反对第三方。当前 ,美中印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国际警觉印证了弹性均势论的合理性 ,但同时这一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的学理缺陷。第一 ,美中印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因素还远未达到足以超越双边关系的战略地位 ;第二 ,三角关系中的均势论明显地忽视了其他大国的作用 ,而这些大国足以对三角关系施加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 ,当战略因素中渗透了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因素后 ,三角关系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也决定了均势论的解释力度还相当有限 ;第四 ,三角关系的存在并不像均势论所揭示的那样必然地使一个国家对其他两个国家事态的发展作出机械的、单维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