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爱丁堡学派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试图从方法论上证明强纲领的科学性,积极倡导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劳丹将这种论证总结为“偏好描述的谬误”和“不完全决定论题”,并对此提出置疑。这表明他们在根本性的合理性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希望找到更好的合理性模式,实现两者的整合。协调合理性乃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科学哲学的价值论转向--科学进步模式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进步及其标准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及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综观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真理"模式到劳丹的"科学→解决问题"模式,尽管反映了对于科学进步问题的认识发展,但均未超出认识论领域,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由于它们忽视科学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因而无法根本解决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科学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向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在扩展劳丹"真理与价值相通"思想和发掘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标的"科学→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3.
劳丹在自己的科学哲学中提出了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式和科学研究传统的理论。其中包含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不过 ,劳丹的实用主义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同于纯粹的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context)──语言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来的,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三十年代,英国著名功能派语言学家J.R.Firth提出了语境理论。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等新语言学科的兴起以及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语境受到…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和中国语用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用学和中国语用学思想“中国语用学研究”课题组一、语用学:符号学的重要分支(一)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莫里斯(Morris,C.)突出的功绩之一是对符号学的三分法,即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  相似文献   

6.
基本粒子波粒双重性的哲学意义杨向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的量子模型是波粒双重性,但在《物理与哲学》一书内,他又以为这波粒不能同时存在,因而导出他的“测不准原理”(Principleofuncertainty)。这本来只能是实验科学...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盛宁现在已经叫得很响的所谓“后殖民”(post-colonial)的文化批评,究竟能否称得上一种“思潮”,是否需要作如此大张旗鼓的讨论,似乎至今还让人感到有些疑问。首先,这个问题自身的界定仍不是太清...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袁亚愚(一)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歧视(discrimination)这一概念,常见的有如下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它突出歧视这一概念中包含的“差别或区别对待”的含义,并进而把歧视区分为“正面或肯定的”歧视(positi...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自组织演化吴彤一、科学研究是自组织吗让我们以一个案例研究-"拉比树"(l.l.Rabi'sTree)开始我们的论题。1958年,美国海军研究部(OfficeofNavalResearch)为了支持基础研究从而支持应用研究,聘用ArthurD.L...  相似文献   

10.
李凯尔特(Heinich Rickert)是继文德尔班之后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早在1920年前后,他的历史哲学就通过《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Kultruwissenshaftund Natruwissenschaft)一书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发晨与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巾。该书所论及的自然与文化的区别、普遍化方法与个别化方法的对立、理论的价值联系及其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制约等问题,引起了不少现代中国哲学家的关注与思考,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位便是李大钊。  相似文献   

11.
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社会转型以来,改革触及到了原有体制中的各种弊端,社会矛盾磨擦加剧,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增多。对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问题的理论加强研究。一、什么是社会问题英文中“Socialproblems”译...  相似文献   

12.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王岳川新历史主义(NewHistoricism)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  相似文献   

13.
劳丹另辟蹊径寻求科学理论合理比较和评价的努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劳丹根据解题和根据进步的两个论证不够彻底,在某些地方止步不前.要克服劳丹在"合理追求"问题上面临的困难,就需要在扩展和明晰"科学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内在进步、外在进步、综合进步、局部进步.拥有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论进步观念,就能帮助我们对合法认知态度有一个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较以前的理论评价观,劳丹确实有所超越,但还需要作出这样的改进两种合法认知态度中的每一种都存在两种非常不同的类型,对于认知评价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合法认知态度必须建立在通过增强理论协调力而进步的观念之上.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在论试图通过溯因推理方法保留认识论的乐观主义,将科学在现实社会中取得的成功作为理论具有真理性的最佳理由,这就是的著名的非奇迹论证。劳丹、普特南等人则针对这种最佳解释推理模式,提出了悲观归纳论题,他们借助历史主义的案例分析方法,揭示了实在论非奇迹辩护推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科学理论的成功(包括预测和解释的成功)与其真理性并无因果必然联系,其论证不符合科学史事实。悲观归纳问题提出以后,局部实在论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实在论新的主要辩护策略,它初步解答了劳丹等人的质疑。但从总体来看,科学实在论还是面临着一系列理论难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回应悲观归纳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取象方法孙兆亮早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宇来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进行价值评估,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也印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  相似文献   

16.
语音研究范式的嬗变及其科学取向胡以申本文站在科学哲学的立场,考察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嬗变。并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分析这种变化中的共性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引进了美国的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的“范式”(paradigm)概念...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合同责任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同责任体系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大陆法系为代表的以违约形态的划分为基点的“原因途径“(CauseApproach),一种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在违约时给予债权人补救手段为基点的“补救手段途径”(RemedyApproach)。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英美法系以“补救手段”为基点构建的违约补救体系比大陆法系以“违约形态”为中心构建的合同责任体系更具合理性。我国现代合同法所确立的合同责任体系接近于英美法系,但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本文在审视我国统一合同法草案内容的基础上,试对我国未来正式合同法关于合同责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高秉江一、反思“人类中心论”———环境问题的终级思考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又译“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已成为当今世界理论热点,而此热点的形成首先...  相似文献   

19.
一以较低的国民收入和严重的资金匮乏为初始条件的东南亚各国,由于经济发展进程选择了“以高经济增长率”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使各国的经济最终未能摆脱初始状态的约束,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陷入了一种窘况。自增强机制原本是在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理论生物学中用来描述自增强或自催化一类动态系统的,即具有局部正反馈系统的概念。一般而言,自增强机制可能会使系统产生以下四个特征:1.多态均衡(Multiple-equilibrium)即系统存在不确定、不唯一的解。2.可能无效率(Possibleinefficie…  相似文献   

20.
规范自然主义的主张意味着认识论的强自然化特点.在劳丹看来这种极强的"描述性"方法论将会产生规范化的效果,但从理论的结果来看,科学方法论的自然化或经验化却往往导致取消主义或者是相对主义.为克服这种理论倾向,劳丹强调要从工具主义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合理性,即把科学的手段与目标联系起来,通过假言命令的形式,方法论成为经验知识的一部分.可是,劳丹通过工具主义来实现方法论自然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的努力还存在很多问题,他忽视了工具主义论证背后的认识论因素,科学哲学方法论走纯粹的工具化路线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