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西方,信任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源,自古就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心理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信任进行实证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任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但在我国,信任在社会科学中一直以沉默的面孔出现,没有成为中心课题,有关企业信任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更是缺乏.从企业资源理论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出发,探讨了企业信任这一关键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综合演绎论和学习理论,构建了企业信任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学者涉足此项研究。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人际信任的理解和研究路径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关注个体特征对信任建立的影响;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成人际关系的产物;社会学家则更愿意从文化、制度或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信任产生的机制。通过对西方人际信任的研究路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信任研究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各学科特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学者所共有的研究预设和思维模式影响、框定甚至是限制了信任研究。为摆脱人际信任研究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信任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集群企业成长中的阶段性与信任机制变迁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集群的出现,为研究集群演进与信任机制变迁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基于"人情"扩散而形成的关系型信任,促进企业集群迅速形成的同时也阻碍着集群的健康成长.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交易成本和社会嵌入对信任机制变迁的影响,揭示在集群成长的阶段性和网络化背景下,集群企业信任机制变迁的一般性轨迹.分析认为关系型信任机制与集群的发育期相适应,集群的演进更加需要计算型信任机制和制度型信任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任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政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各学科关于其定义、分类、作用、度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争论仍在继续。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信任问题的主要研究脉络,评述了各学科关于信任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与主要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从跨学科视角探索推进国际信任理论创新之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国际信任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背景下“如何促进主动信任发展”已成为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主题,研究从个体层次的员工可信行为和组织层次的控制系统两个视角来回答这一问题.通过对1257名管理者调查表明,四维度的员工可信行为,即正直行为、角色胜任行为、谨慎行为和忠诚行为,对管理者的员工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具有差异性影响效应.其中,角色胜任行为在促进管理者对员工认知信任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而忠诚行为则在提高管理者对员工情感信任中最为重要.制度控制和组织氛围对于管理者对员工的殊化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制度控制对正直行为与管理者的员工认知信任、角色胜任行为及谨慎行为与管理者的员工情感信任关系具有削弱作用;组织氛围对忠诚行为与管理者的员工情感信任关系具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
师范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对我国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来关于中国师范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师范教育的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同其他教育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对宗教的本质和定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  相似文献   

8.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学者对贫困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研究范式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理论开始兴起和发展,逐步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社会排斥的理论研究与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实践在欧洲表现出很强的互动性,欧洲共同体(包括后来的欧洲联盟)和欧洲各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化解社会排斥问题,以便促进社会融合,防止社会分裂和动荡。  相似文献   

9.
信任: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的一种回应,信任问题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西方经济社会学家,或者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或者直接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特定形式,通过研究信任与经济秩序、经济交易及其成本、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繁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明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西方经济社会学家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研究和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展示了新空间,而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摩梭走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一些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对该风俗进行的描述;而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50-80年代民族学家们的数次调查及形成的调查报告和若干专著。在经历了"文革"的扭曲和停滞之后,对其研究才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细分的阶段。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走婚文化的研究及其成果,可从婚恋形态、起源、形式、性质、制度的合理性、变迁及原因等方面展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托法》制定时,国内法学界对信托制度的研究总体上比较薄弱,缺乏对信托制度的本土化及信托法系统性构建的深入思考,导致《信托法》存在许多问题,除了目前已被法学界关注的一些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或不妥当之外,还存在一个为当前学界忽略但又颇为突出的问题,即《信托法》自身的逻辑自洽性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托法》内部存在彼此冲突、前后矛盾或规则之间不统一的现象。逻辑自洽性是衡量一部法律是否完善的基本标尺,欠缺逻辑自洽性的法律会影响其自身的科学性,还会影响其对社会生活的有序及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制定《信托业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托引进国,信托业法是关于金融信托业务的基本法,与《信托法》并列为信托法制的基石。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已日益显现出专门制订《信托业法》的必要性:第一,理财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建立需要通过制订《信托业法》来统一市场准入和经营规则,并增强监管的一致性和权威性;第二,明确信托业应有的市场地位、确认实践中信托业由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为信托业发展提供交易模式指导等,都需要《信托业法》提供正式制度安排;第三,我国立法体制中法律位阶的实际作用也要求必须专门制订《信托业法》才能实现信托市场规则的统一、配套制度的完善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属于信托变更范畴,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规模经济等效用,在域外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关系到受益人、信托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比较法上多比照公司合并与分立时的规定,规定相应的通知公告、异议程序。中国《信托法》第5章不仅未规定信托变更的一般条款,也未在此基础上对信托合并、分立予以规范,未来应予完善,以适应信托效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信托是一种以受托人为中枢的独特制度设计,受托人在信托和信托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信托法常被视为“受托人规制法”。受托人义务是信托法规范课以受托人为实现委托人意愿和受益人利益而实施一定行为的法律拘束。其对象以受益人为主,还包括委托人,产生和存续则分别以信任关系和信赖关系为基础,履行以信托财产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信任是供应链中公司关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参与方信任和控制信任,它们互动构成供应链存在的基础。尽管信任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识,但缺乏动态方法的研究。利用两阶段和无期限重复博弈模型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参与方信任和控制信任共同作用,减少了供应商的败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慈善信托是当代慈善发展的基本运作模式,是调动市场力量与社会资源参与慈善的有力工具。《信托法》上的公益信托名实不符且不能适应慈善信托的发展需要,为此《慈善法》最终专章规定了“慈善信托”以期矫正。在《信托法》有关规定尚未正式宣布失效的背景下,慈善信托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完善是应重点关注并需要审慎处理的焦点问题。应本着《慈善法》的理念目标、基本原则,从放宽认定标准、设置监管分工、明确受托人、监察人的资格及权利义务、完善扶持促进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具体制度机制的科学性与操作性,促进中国慈善信托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宿州模式为例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宿州土地信托模式弥补了现有土地流转方式的不足,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在实践中,土地信托作为新兴事物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宿州土地信托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加强土地信托的法制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政府行政参与,建立信托监察人制度,增加指定受益人环节,才能保证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思想源远流长,是伴随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作为一种为他人利益管理财产的制度,信托思想转变为法律规范存在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信托制度从民事规范外延至商事领域后,由于其在财产管理和融集资金等方面的优越性,引起大陆法系国家的注意并纷纷加以移植。信托制度在当代已发生巨大变化,以名目繁多的基金为显著特征。既能利用信托基金管理财产高效性的优势,又能克服其难以调控的不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经营权信托:制度统合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关乎多部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需要通过《土地经营权信托条例》进行体系化的统合。首先,要弘扬契约精神与信托文化,保持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公平性、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其次,需强化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强化背信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明确违反忠实义务与勤勉义务的衡量标准;再次,应廓清受益人的权利边界,切实强化其知情权、收益权与监督权;最后,完善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提升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公示公信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