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比较美学与美学比较不同.比较美学的重点是美学,而美学比较的重点则是比较.比较美学重在求同,美学比较则重在求异.严格来说,我国学界的比较美学著作只是美学比较,而不是比较美学.又因为美学比较仅限于中西比较,所以称之为中西美学比较则更为合适.比较美学要走向深化,必须走出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找更多的他者,从美学比较走向比较美学,这不仅是比较美学的内在学理要求,而且也是全球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西方美学主潮演进呈现为四大阶段:一是古代以美的本质为核心建构美学;二是近代以美感和艺术为核心建构美学;三是现代以审美对象为核心言说美学;四是20世纪后期以来,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型美学的兴起,使整个西方美学的路向,从区分型美学走向了关联型美学。  相似文献   

3.
章辉 《江西社会科学》2005,4(4):209-216
实践美学的思想资源是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是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扬弃,借助当代西方美学的视阈就可以辨析实践美学的精神要旨和价值取向。从现象学美学看,实践美学忽视了存在,抹杀了接受主体性;从分析美学视角看,实践美学把审美活动认识论化,忽视了审美的体验性和超语言性。  相似文献   

4.
潘知常 《东南学术》2021,(5):198-214
生命美学从理性或者神性之外去阐释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西方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一个美学思潮,由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创始.精神分析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立地",有机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顶天",存在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主观",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社会",后现代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身体".生命美学的共同之处是:以生命为视界,以直觉为中介,以艺术为本体.生命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真正的开始,至今还存在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以人的自身命运及其发展为对象这一宗旨上 ,与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经过对后者进行根本改造 ,成为崭新的美学———关于人类本体论的人本主义美学。但是“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批判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论同时 ,连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宗旨一同抛弃了 ,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了歪曲 ,使之面目皆非。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对“后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彻底批判 ,以便建立中国化的、系统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提出了建立"身体美学"的构想.21世纪初随着舒斯特曼的著作翻译到中国,身体美学开始受到国内美学界的关注,有关身体美学的谈论日益增多,有些学者以传统的意识美学为参照甚至提出了美学转向的论断.我们认为如若从人的生存整体出发,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都有其不足之处,生存美学才是当今美学建构应取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美学是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美学观点和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源头活水.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立适应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分为革命美学、人民美学和反映论美学三个阶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意识形态形性的权力话语,这就导致其具有一系列理论弊病.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要继承人民美学的遗产,坚守社会正义,关注现实生活,重建现代形态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指1980年以来在美学论争中逐渐形成的“旧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三大美学理论流派。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在根子上不过是这些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之争。本文的任务是指出这一理论事实,并着重分析各派美学哲学基础理论的局限,希望能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实践美学在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研究和审美的当代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尚有极好的学术前景,可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实践美学既可作为一个学派继续发展,亦可以更自由的形式融入当代中国美学,为各家广泛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需求。建国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不断改变,中国当代各时期的历史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文化历史小说以及架空历史小说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在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和美学风貌上各有不同。通过对这几种历史小说形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恒 《北方论丛》2006,(3):42-46
奠基于形而上学的传统美学理论面对进入消费社会以来的审美经验已经无力作出有效的回应,而在先验终结、特别是语言学转向之后盛行的符号学方法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隐蔽地抽空了生活经验,成为有内在矛盾的新整体主义思想;广义现象学和存在论提供了非先验的超越可能性,但必须接受不断涌现的新经验的检验以保证其作为知识的严格性而不是变成新的形而上学。要理解当代正在发生的审美经验,需要回到历史与生活情境,发现当代的新感性并以此作为当代美学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