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该伦理观作为以生物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形成对立.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成分所组成: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前提或信仰体系、基本道德立场、一组规定义务的行为规则与品行标准.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观作为理论前提构成保罗·泰勒的伦理观的基础,而这种自然观本身又是由以下信念所组成:把人类视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系统,认为个体有机体是目的论意义上的生命中心以及对人类优越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妇女与人口及生态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妇女在环境保护乃至可持续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和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充分保障妇女的环境权益,真正发挥妇女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潜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生态危机时代,英国当代桂冠诗人特德.休斯,为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在诗学上不懈探求。他以独特的动物寓言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呼唤人类的生态意识,让人类走一条绿色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5.
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发展伦理见解,将发展看作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伦理与经济的统一,对功利主义的单一经济发展见解进行了批评,主张综合发展,突破GNP指标,强调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新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耶鲁学派代表人物保罗·德·曼,把一切现象都当作文本来阅读,他认为人类政治命运与语言一样具有相同的结构,语言指定意识形态的模式,只要有语言就有意识形态。德·曼的意识形态观与马克思和阿尔都塞的观点有所区别,他为人们认清意识形态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8.
在黄老道术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慈,就是慈爱,这种慈爱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是一种无私(甚至是无原则)的给予,比儒家讲究正义原则的以德为本又高出了一层。因此,慈爱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一种达到了“精神内敛”、“智慧澄澈”的境界,但它与“不敢为天下先”一样都是一种处世的机谋,只是慈要比后者深刻得多。慈之服人,决不在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让被收服者充分领受到慈爱。它没有以理服人的外在洼,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服者内在情感的疏离,它会受到那些被收服者永远的、心甘情愿的报答和捍卫。  相似文献   

9.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的时代展开了新的问题境域,但是历史变幻的烟云并没有割断<讲话>与今天的特殊时代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依然可以是我们进行文艺生态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学理启示.<讲话>关于文艺与人民、与社会生活和与政治的关系的原则精神,要求今天的文艺自觉关注中国和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具备生态情怀,重视对文艺的生态思维.<讲话>要求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今天就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因为这是迄今最科学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观;要真正掌握文艺的特殊规律,也必须借助生态思维深入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文艺需要及文艺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中心主义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公理。道家采取的是类环境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古老的环境哲学。道家这种古代环境哲学创始于老子 ,成熟于庄子。道家的学术观渊源于亲天道自然方向的上古文化传统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先验自然理念 ;通过“两行”的逻辑哲学进路和“道观”标准 ,他建立了一个“自然价值判断系统”,证明了自然中心主义哲学的合理性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多元性、多重性、潜在性等属性的考察 ,他揭橥了自然内在价值原理 ;通过“玄同”、“齐物”、直观体证等方法 ,他显扬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万物平等主义、万物一体等环境伦理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大成学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关于“外王”的思想学说,该学说的创立,使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泰州学派以及士大夫服务社会,普及儒学,提供了新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尊身尊道和立师道等,它体现了王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英雄精神与保身思想的结合。该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4.
对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来说,真正需要研究论证的,不是"人是一切价值的认定者、是一切价值取向的最高根据",而是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内部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与非人的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是价值之源",既无必要,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这既决定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也与他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上人生观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从人生观和文学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出发,应该是厘清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效角度.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兼谈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价值范畴.本文在比较分析西方主客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起点,并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性的深层实质,进而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辨证统一的否定之否定为基础,诠释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高校学生进行生命的文化的自我理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当下高校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生命伦理教育遭遇文化冲突、高校道德共同体和学生道德异乡人的冲突、高校学生的幸福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高校学生社会化障碍等困境。因此,要超越高教生命伦理教育困境,必要开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强化慎独意识,塑造高校伦理角色模范,最终通过文化自觉,建构生命与文化的伦理和谐生态,使高校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更好地活着,活出精彩。  相似文献   

18.
英语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学习动机策略问卷,研究分析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显著的关系;高考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策略使用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两组在自我效能、内在价值和考试焦虑三个变量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多加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心灵是人生的天窗,宇宙和社会映现其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与"谐"同义.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它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定势为社会理想以"修齐治平"为目标,人际关系以"忠恕仁爱"为核心,精神超越以"天人合一"为指向,通过"和合"来处理和对待世道、天道和人道的各种关系,所以"和"便具有既区别又联系、既互补又平衡的方法论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中国经典"和谐"哲学是一个由多音和鸣→人心中和→人伦和睦→社会与政治协调的多层递进系统,"和""和谐""和合"在历史的与时俱进中遂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要思维方式.儒家"和为贵"的理念,道家"天和""天乐"的主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运作中实现了互补互动."和谐"上贯宇宙自然,下理社会人事,中通历史古今,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蕴.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宇宙和谐、社会和谐和自我和谐最具有人生价值,具体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中"实践观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