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西汉中期之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儒家伦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对基层民众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儒家的忠孝伦理观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故而其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便成为民间信仰发挥文化控制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伦理类信仰在明确家庭尊卑长幼的名分、维护家庭和谐及自觉控制越轨行为、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文化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洞庭湖水神信仰历史悠久,我们可从相关文献记载和民歌中了解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源头。渔民信仰与崇拜水神的活动,贯穿于洞庭湖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湘妃、洞庭王爷、杨泗将军等三位水神在渔民中影响最大。渔民祭祀水神有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形成了各种禁忌。 相似文献
5.
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整个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评价离不开对金规则的评价。作者简要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对金规则的研究状况,试图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作者指出金规则由来已久,在各种宗教和伦理传统中具有普遍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规则在具体情景中发生“疲软”,其原因在于金规则的倡导者不能把金规则的适用范围最大化和适用范围内的人们不能将金规则信仰化或信念化。在指出了信仰或信念的目的性、理想性、优位性之后,作者力图洗去全球伦理的乌托邦色彩,还其道德信仰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一神教和多神教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对宗教文化和人类世俗文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终极信仰与终极信仰的世俗化——中国古代文化信仰的知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文化不仅没有终极信仰,而且能够把致力于终极信仰的分支信仰充分地世俗化,终极信仰的缺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伦理建设层面的缺失,在政治法制制度、道德信仰宗教、经济行业市场之间,伦理道德的正面建设缺失,使之丧失了作为直接现实的功能环节.以差异性理论来看待中国文化信仰问题,在差异性对文化区别特征的启发上,在差异性内部文化因素对外部文化因素的历史留存的揭示上,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中个人和社会信仰的分层结构,以及该分层结构的内在动因中国宗亲祖先崇拜及其造成的终极信仰世俗化现状.以儒释道互补立论古代中国信仰的知识学特征,既不符合中国古代的文化现实,也不利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探秘那些被封建主流话语刻意遮蔽甚至于淹没的对中华民族有真价值的非主流话语,更不利于现代中国人建立牢固的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和个人信仰. 相似文献
8.
观音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经由印度、中国、亚洲到全球,宣扬大乘佛教的平等实相,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超越了性别、阶级、种族、物种,跨越了空间与时间,体现出超越对立的宗教情怀.其经典系统丰富完善,宗教实践简单易行,以建立在爱与慈悲基础上的方便,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宗教需要,实现了宗教功能,完成了宗教意义上的拯救和救赎.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应正确地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信仰与商帮治理: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比较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现象的历史演变规律。我国明清时期以晋商和徽商为代表的商帮模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式商业文化的特征。分析这两种商帮模式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有效了解文化信仰对商帮治理的不同影响,进而对当前企业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不被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主要缘于以道德手段为主的社会调控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赖感,"刑"与"法"概念的混淆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切感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海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18-20
界定了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概念并给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同时对与善意与恶意概念相关的过错、无过错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善意与恶意的认定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3.
伦理神学与现代道德信念的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伦理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式微之后的世俗化过程中试图为现代人提供在现世中安身立命之基础的价值转型运动。康德伦理神学对于西方现代道德信念确证的意义在于:一是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确证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二是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康德的伦理神学认为,只有对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确信,才能最终使"正义"和"道德"成为绝对的义务,从而实现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这一转变的真实意义在于,信仰的世俗化只有在超越的神圣化引导下才能通往自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就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终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5.
美·爱·自由·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通向信仰,但必须从对美的体验开始并最终形成美的意境或境界。美从直觉之美到想象之美,到生命体验之美,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与人自身的爱的秩序是相互对应的。这种秩序是信仰之所以存在,所以可能,并成为人的基本情结的原因。信仰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调节、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信仰是在"信"的基础之上的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从信仰的发生学上看,信仰与集体潜意识有关,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完成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和宗教是信仰实现的两种方式;信仰为人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信仰能够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体现终极关怀;信仰为人提供价值体系,指导个体自律生存;信仰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论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具有世代相传、不断积累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我们在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中 ,应本着立足传统 ,学习先进 ,综合创新的原则 ,将其中的先进文化发扬光大 ,对其中落后的部分进行改造 ,而对其腐朽部分则应坚决遗弃。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的过程 ,就是建设一种既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既立足本民族而又面向外界的新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徐仲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1-8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吻合的,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立足中国现实,体现中国国情,具备中国风格,形成中国气派,具有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是人民创造并服务于人民的文化;是以科学为基础,不断地吸收和反映人类科学技术优秀成果的文化;是倡扬社会公平,主张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是始终战斗的文化。努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认清中国的文化国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浅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开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15-1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经历着观念冲突、重新定位的压力,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大氛围下,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地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