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性分析框架,论证了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下,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寻求发展循环经济的合适模式,会逐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同时,产业集群的外部效应也会弥补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不足,形成集群与循环经济的互动机制.另外,通过加快循环经济制度建设,对原有产业集群进行循环经济引导,鼓励循环经济中介组织等方法也有利于集群型循环经济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魏锋 《学术论坛》2006,1(11):136-140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广西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回顾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广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燕 《阴山学刊》2008,21(2):80-84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资源环境相和谐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从我国钢铁企业自身特点来看,虽然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困境。政府作为、企业生产、公众参与是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作为其实现路径的现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实现了废弃物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大循环的统一,进一步"和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系也因而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虽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带动企业、公民和政府三个主体的参加,对资源的输入端、使用过程中和输出端的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且施行管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目标。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建立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努力的方向。企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关键细胞,企业经营管理有没有体现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直接影响到政府思想的贯彻。内部控制作为实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战略目标是否与其核心价值观一致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自然资本,遵循和谐管理思想,实施循环经济经营模式,实现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控战略目标。本文运用罗伯特.西蒙斯商业战略控制模型从理论上对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设立相应的内控战术目标和评价变量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企业重视循环经济及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市郊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市郊县为依托,县级政府为主导力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企业小循环为主要途径,经济上与中心城市和农村互动发展。其实质是在市郊县发展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大企业小循环的循环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的现实约束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民 《东岳论丛》2005,26(2):101-103
循环经济是对工业化以来以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裂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在其实施过程也受外来型工业化、发展主义政策取向、科学技术水平的现实制约。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发挥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9.
潘冬  刘东皇  仝群旺 《兰州学刊》2014,(10):163-166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较低、工业企业大量闲置环保设备和项目、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不高等方面。这主要是由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能面临较大的行业损失与失业成本、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与循环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政府政策制度的激励过当与激励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选择合理的实现模式,并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0.
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物流产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物流产业和循环经济二者关系基础上,提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是首先建立新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体系,其次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最后要做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