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创新就是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视化、艺术化处理并融入新时代元素的过程。本文基于品牌形象设计的创新对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重要性,从如何“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创新模式:扬弃固有元素,传承品牌文化;立足时代特点,重塑品牌形象;建立“老字号”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2.
设计是"人造物"的"思维过程",是为优化人们生活而存在的。但如今许多产品设计开始背离这一原则,脱离其本质,走向了为形式而设计。此文决定以产品设计中汉字元素应用为例,从造型、文字涂装、操作界面等几个产品领域来探讨汉字元素运用的误区,通过对汉字元素运用在产品实例的分析,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试图从"形态"和"视觉"两个设计维度找寻产品中汉字元素运用的优化途径及方法。使"为形式而设计"的这种风气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东华理工学院50周年校庆视觉形象设计思维的元素与VI设计理念的相互关系。现代思维设计不仅要创造新的视觉形象,审美意识,而且导致现代思维设计求新、求异的视觉艺术越来越高,设计的想象力、创造力,特别是表现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视觉艺术教学体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视觉形象的确立与提升,将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东华理工学院50周年校庆视觉形象设计思维的元素与Ⅵ设计理念的相互关系.现代思维设计不仅要创造新的视觉形象,审美意识,而且导致现代思维设计求新、求异的视觉艺术越来越高,设计的想象力、创造力,特别是表现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视觉艺术教学体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视觉形象的确立与提升,将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是以商品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共建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广告是市场运作的必要元素。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讲述品牌故事,文化基因决定其会使用"中国元素"。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马来西亚国产车宝腾后,其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和马来西亚元素都很有文化代表性,为探析"中国元素"广告的说服路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证范本。中国元素激活美学反应,引导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进而提升品牌态度,最终引发购买。当地元素激活民族主义情绪,唤起产品印象,直接导致购买,而后强化品牌态度。  相似文献   

6.
释“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 ,如有人就把十几岁的年纪称作“蔻时代” ,而且在传媒影响下 ,成为流行文化的时尚语 ,从而被新新人类赋予了比“cute”更为丰富的词义。大致说来 ,“蔻”有以下几种主要意义 :1.年轻女子的“儿童化”或“少女化”装扮。如 :(4)谁是“蔻”一族。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以前留板寸、穿仔服、戴墨镜的“酷”一族已渐渐不再流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蔻”一族。她们无一例外地梳着可爱的小辫儿 ,走路蹦蹦跳跳的 ,有的穿着兜肚 ,有的穿着童稚的泡泡袖 ,在斜背的卡通包上还挂着各式小宠物 ,当然也忘不了脖子上的手机全是那只HELLOK…  相似文献   

7.
以秦兵马俑铠甲为设计元素,探讨了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从"表形"、"达意"到"造势"几个设计层次出发,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遗产做到传承的同时,深入领悟传统元素的精华,创新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入,国内设计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全盘简单地照搬国外的设计而出现大量的模仿作品,民族性、传统性的缺位而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等问题。传统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设计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民族元素"这一教学理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民族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深入挖掘民族元素的内涵,对传统文化积极地继承和再创造,实现艺术设计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品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形象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个单位不论大小 ,都有形象设计问题 ,它与单位的发展休戚相关。形象设计的基本点和立足点 ,是下功夫在各项工作中创造品牌 ;形象设计的目的和重要内容 ,形象设计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其关键是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着力塑造良好的舆论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原子外层空轨道相对最稳定顺序周期性规则和大周期概念与元素周期系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特别是第二周期性)的解释;周期系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未来元素的预测等.并对元素第二周期性原因、“镧系收缩后果”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