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 ,通过立体雕像 ,刻画了潘苔莱这一典型的悲剧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潘苔莱勤劳作 ,爱家园 ,具有一些善良本性 ,但他又被虚荣弄得昏头昏脑 ,其灵魂卑鄙恶劣 ,他对抗苏维埃 ,支持并参加叛乱 ,最后病死他乡。潘苔莱思想变化的历史轨迹及造成其个人悲剧的原因都令人深思。同时 ,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米·亚·肖洛霍夫(1905—1984)是继高尔基之后苏联最有声望的艺术大师,在世界文坛上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当代苏联文学巨匠。一提到肖洛霍夫,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宏篇巨著《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等,而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却鲜为人知。虽说《顿河故事》(1923—1926)是作家创作初期的试笔之作,然而,这些短篇小说使作家在文学生涯的起步中初露才华,并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证书上写着:“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各  相似文献   

3.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4.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世界文学中颇令人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葛利高里这一形象体现了肖洛霍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追问,对人类本质问题的探索.葛利高里始终处于生命、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寻决定了他所具有的悲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俄苏文学中,有两部小说堪在构思的深邃,画面的宏阔,形象的意蕴,语言的丰采和心灵运动奥秘的揭示上相媲美,这就是《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它们都写理想,即用现实的生活画卷,传达出历史行程的脚步声,寄托人民革故鼎新的意愿,以追求人类进步的精神去显示“应当存在的事物”。《静静的顿河》自一九四○年全书出齐后,每逢重版,多有修改,其中修改较大的就有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和一九五七年同是这家出版社出的苏联长  相似文献   

6.
肖洛霍夫是20世纪的经典作家,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从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真理探寻者的角度对葛利高里这一形象做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解读葛利高里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著作,本文通过对该小说中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解读,提示了该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和人道美。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以反映苏联顿河地区哥萨克的生活著称。其中被誉为顿河史诗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先后获得斯大林奖金(1941)和列宁奖金(1960)。 1965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肖洛霍夫诺贝尔奖金,“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肖洛霍夫整个创作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其内涵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本文仅就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来谈谈他早期创作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心理、叙事学多重角度比较、阐述《静静的顿河》、《白鹿原》、《羊的门》三部作品的价值立场、审美取向,中俄女性不同的命运轨迹,探讨女性本体存在之于文学的意义。《静静的顿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人道主义传统,女性作为博大奇美的生命存在,与男性的雄强犷放之美相互依存,构成浑然天成的世界图景;而《白鹿原》与《羊的门》则受制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男性偏见,表现的是扭曲变形的人性,女性沦为诱惑者、抽象的原欲象征符号,男性也因此失去生命根基,世界因而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10.
男权中心主义是《静静的顿河》在女性人物塑造上的局限所在。它使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虽然很多,并且也十分感人,但却都缺乏性格的完整性、独立性、丰富性,远不及小说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那样鲜明、复杂、多面。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似乎正忍受着哈罗德.布鲁姆所言说的那种“影响的焦虑”①,他极力地想摆脱这种焦虑,做一个“强者诗人”②。为此,他说:“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荫影……必须尽早甩开被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去走自己的路。”③那么,给陈忠实投下巨大阴影的被崇拜者是谁呢?应该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陈忠实曾自述少年时期便如痴如醉地读了《静静的顿河》④。当他写出了《白鹿原》,在举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  相似文献   

12.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苏联当代作家钦·艾特玛托夫说过:“我们未必能把奥赛罗,曼弗雷德、浮士德、奥涅金、皮丘林都称为正面人物吧。但是,我们对他们却颇有好感……”①。对《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狂风暴雨的时代和复杂的阶级斗争情势,使他反复动摇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后来在叛乱的泥沼中愈陷愈深,  相似文献   

14.
对美国人来说,肖洛霍夫并不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那样为我们所熟悉。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究竟有多少美国人真正读过他这部巨著《静静的顿河》呢?恐怕不会超过几千人。当然,这  相似文献   

15.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仅揭示了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命运,还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在小说中发挥着多重功能:在结构上作为开篇,具有提供活动背景、暗示故事发展方向的功能;在结尾处能与叙述相结合,传达出深刻的象征意味;过渡性的景物描写则具有转换生活场景和叙述焦点的功能。在人物塑造上,自然景物所承载的艺术语境以人物为核心,通过以景释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等方式强化人物情感和心理。在作者态度上,对顿河土地的热爱和哥萨克命运的反思凸显了人道主义关怀,这也是《静静的顿河》脱离了苏联时代的历史语境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里在抗争、呼喊、悲愤中完成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格里高里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_生的坎坷与无奈,在痛苦煎熬中生活,在矛盾中不断挣扎。对格里高里悲剧性格的着重描写也是作家本人性格双重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经过七年的紧张劳动,完成了洋洋一百多万字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被高尔基誉为“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一出版,就震动了俄罗斯文坛。一八七九年,法译本《战争与和平》问世后,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相继撰文,高度评价《战争与和平》及其作者,托尔斯泰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并跻身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和巴尔扎克的行列。一九三九年,肖洛霍夫耗费了大约八年的心血,完成了另一部巨著《静静的顿问》。这部小说在苏联国内外所引起的轰动,与当年《战争与和平》所引起的轰动颇为相似。一九二八年,《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刚一发表,就博得了高尔基、绥拉菲摩维奇等人的交口赞誉。接着,《静静的顿河》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出版,一股“肖洛霍夫热”风靡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在对战争的英雄化、诗化、审美化中,常常使战争变成了人的欲望的狂欢,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战斗英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而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中国作家张炜的《古船》,却正视了战争在神圣、崇高、正义背后的人性的残酷的一面。而在后战争时代,武侠小说、各种竞技游戏便成了战争的最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9.
肖洛霍夫的获奖小说《静静的顿河》和陈忠实的获奖小说《白鹿原》,都是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虽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国家意识以及宗教传统的巨大差异,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性格、爱好、追求、命运等方面反差极大,但由于二人都是旧传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维护者,他们的命运仍然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蕴含了西方悲剧的三个历程,即命运悲剧、个性悲剧和社会悲剧。社会悲剧是葛利高里悲剧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