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社会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构建了纵向、本质化的表象逻辑,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其二,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构建了横向、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内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叙事,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直面现代问题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是在宏观历史结构的整体上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法还原了政治原象、理解了政治逻辑、批判了政治宰制,从而真正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政治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深化了现代以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政治哲学路向,开创了超越权力逻辑和权利理路的政治哲学的社会政治哲学。因此,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特色,又是现代政治问题得以解决的理论范式。从观念的历史现实、政治的利益基础与主体的阶级属性全方面地把握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真实地面对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地判断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真正标识了人类解放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3.
夏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1):55-64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社会"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构建了纵向、本质化的"表象逻辑",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其二,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构建了横向、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内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叙事,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直面现代问题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是在宏观历史结构的整体上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法还原了政治原象、理解了政治逻辑、批判了政治宰制,从而真正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政治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深化了现代以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政治哲学路向,开创了超越权力逻辑和权利理路的政治哲学的社会政治哲学.因此,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特色,又是现代政治问题得以解决的理论范式.从观念的历史现实、政治的利益基础与主体的阶级属性全方面地把握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真实地面对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地判断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真正标识了人类解放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5.
6.
郑礼肖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9-17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剖析以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为核心。马克思以资本积累及其方式的演变为轴心,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资本积累方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外部化、集中化、全球化和虚拟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相应表现为对资本投机性、垄断、资本全球扩张与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资本历史作用的肯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以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构成了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前提、实质与终极目标。认清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批判“资本万能论”“资本退出论”等错误思想,转而通过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健全资本管控机制,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格局等方式实现资本的经济属性与社会民生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文本视域中的"公民社会"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民社会"思想。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公民社会"思想的形成轨迹,详细剖析其深刻内涵,并指出马克思的"公民社会"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公民社会秩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人类解放为目的,以宗教信仰批判为逻辑起点,经历了从哲学到政治再到经济的递进批判的历程,实现了从思想上层建筑批判到政治上层建筑批判进而到经济基础批判的跃升,实现了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深化,在批判中重构了全新科学信仰的哲学基础、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从而构建了宏大的共产主义信仰体系,这能指导我们有效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
近代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塑造了法国的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理论,不仅孕育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代法兰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学界的一种理论建构,表现为以异质、多元、解构等为核心特征的激进思潮。它浓缩了后革命时代欧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反应,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从法国政治传统到当代法兰西理论的演化,反映的是从阶级斗争到理论抗争、从内部批判到外部超越、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哲学理论的嬗变,反映的是政党政治和阶级逻辑的退却。 相似文献
10.
孙乐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1):65-71
近代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塑造了法国的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理论,不仅孕育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代"法兰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学界的一种理论建构,表现为以异质、多元、解构等为核心特征的激进思潮.它浓缩了后革命时代欧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反应,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从法国政治传统到当代"法兰西理论"的演化,反映的是从阶级斗争到理论抗争、从内部批判到外部超越、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哲学理论的嬗变,反映的是政党政治和阶级逻辑的退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描述了从推翻路易十八的二月革命到拿破仑三世称帝的这一倒退革命的笑剧。借助海登.怀特的元史学理论,本文发现从马克思的宏观历史哲学角度看来,这幕笑剧背后是对资产阶级的深刻的讽刺,革命之所以倒退,就因这是一场不合时宜的革命。而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预示着马克思历史哲学中将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喜剧。 相似文献
12.
1851年12月2日(雾月十八日)凌晨,法国一个才能平庸的人物路易·波拿巴,依靠国家机器、军队和警察进行了蓄谋已久的政变。政变给资产阶级苦心经营起来的立法会议以沉重的打击,整个法国软弱无力地跪倒在军队的枪托之前。这一历史性的事变,使轰轰烈烈的1848年欧洲革命偏离了它原有轨道,最后陷于一个可笑的结局——复辟帝制。恩格斯对此曾说过:“这个事变象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政治界,有的人出于道义的愤怒大声诅咒它,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时评性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被视作其“民族国家政治学批判”。通过梳理马克思写作的三重目的,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与“二律背反”,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必要性;通过将“人民主权”理念置入康德哲学框架内,可以凸显出一条可能的马克思“国家政治学批判”的理论进路。如果说《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分析论证其崩溃的必然性,那么,《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便阐明了看似“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虚假幻相。代表“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公意”无法包含与其存在根基发生直接冲突的无产阶级“众意”,这一蕴含在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指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也使得马克思的“国家政治学批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成熟的历史著作之一,它不仅为我们运用唯物史观来剖析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了典型的范例,而且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一)考察古代阶级斗争与近代阶级斗争在物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揭示思想家们召唤亡灵的真正意义,反对作肤浅的历史对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现代社会的起源进行了集中分析。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以资本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暂时性质和过渡性质的社会形式。现代社会在形式上起源于传统社会的解体;在本质上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现代社会的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分析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历史性说明为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改变世界提供了根本的可能性,指明超越现代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扬弃劳动与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指出超越现代社会是现代社会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指向现代社会自身,不外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解放的问题,在政治解放的框架下阐述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由宗教精神担当的政治意识是现代国家获得超越性地位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他特别强调,现代政治意识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导致现代国家不断衰落,市民社会成为现代人栖身的唯一领域。因此,批判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国家,而是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者,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主题(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论域(即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都是由马克思奠定的。这一理论规划在西美尔货币哲学中得到拓展。西美尔开发的现代生活体验分析新论域,以其对现代性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态度,形成对马克思经济结构分析的深刻回应,并由此显示了马克思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的巨大理论效应。但西美尔对“货币作为货币”的有限理解,终未达到马克思“货币作为资本”的认知水平,成为其货币哲学的重大缺陷,也由此证明,马克思对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性和有效性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学者和公众的普遍共识。而从发达国家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