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小平吸收了中国传统关于小康生活的美好理想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思想 ,并进而提出把我国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此基础上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邓小平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发展状态、水平和阶段的新归纳,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论断,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非常深刻,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这一深刻思想,对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好邓小平理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一种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的创造性设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和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深化和升华.这种升华深化了世界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勾勒了和谐世界的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蓝图,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制度和同一制度下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重大思想和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目标;这一关键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变革;这一伟大变革,进一步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政治文明建设,以政治现代化带动整个社会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与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相一致的,同时又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而绝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绘制的 2 1世纪头 2 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 ,是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伟大的实践理念 ,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 ,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小康”反映古代人民对一种美好社会状态的追求。邓小平使用“小康”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象、亲切的描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把小康社会看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扭转发展不平衡加剧趋势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又是一个转型社会。中国的社会转型关键在于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 ,这是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合。不管哪一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现代化范式的指导。从现代化的角度建设小康社会,应与国际接轨,顺应时代潮流,还应避免堕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只有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人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生态化的第二次现代化趋势。中国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因而必须选择“综合现代化”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战略,已经超越了传统现代化的模式,在对第二次现代化的主动适应中体现了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他强调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 ,坚定自觉地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奋斗目标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从理论的高度和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把思想…  相似文献   

15.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越过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一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的一百年,现代化作为民族求新求变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命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应当地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应当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但探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则是必然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社会,面对国弱民穷,孙中山描述了实行工业化、发展实业、实行民生主义的小康思想;毛泽东设想通过新民主义建设实现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并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开启了小康之门;20世纪末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总体进入小康,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该目标的两大趋势。中国的都市文化大多为传统都市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关心人与人关系优秀的伦理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前沿,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法制精神成为中国都市文化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都市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康的内涵、实现小康社会的条件保障、实现小康社会的意义等方面邓小平都做出了较详细和独到的论述.梳理和探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明 《学术论坛》2012,35(10):20-23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深刻分析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