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左与右” 文言文中“左”与“右”有着它特有的含义,它表示礼仪,与现代汉语表示方位意思完全不同。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渑池之会后,因蔺相如功大,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此处“右”,即上位,指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  相似文献   

2.
“传舍”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在选入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仅出现于《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原句为:“(秦昭王)舍相如广成传舍”。课本将“传舍”注释为“招待宾客的馆舍”;教学参考书上对原句的翻译则是,“(秦昭王)安置相如在广成宾馆里住”。长期以来,这种译注广为人们接受。于在春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中的译句是这样;朱东润也将“传舍”直接解释为宾馆;拥有大量读者的《高中文言文评点释译》以及笔者所见的其它译文,无不将“传舍”与宾馆划上等  相似文献   

3.
解“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一句,今中学课本将该句中的“奏瑟”解释为“弹瑟”,窃以为不妥.“奏”可作“弹奏”解,然而,它在秦汉以前的古书中却往往是泛指弹奏各类乐器.例如:(1)既备乃奏,萧管备举.(《诗·周颂·有瞽)》(按:《郑笺》曰:“乃奏,谓乐作也.”)(2)鼓吹歌舞,悉奏众乐.(《汉书·霍光传》)至于它可以专指弹奏某一种具体的乐器,那一般已是秦汉以后的事了.“弹瑟”这一动作行为在秦汉以前一般是用“鼓瑟”来表示的,下文的赵王鼓瑟”、“令赵王鼓瑟”即可证明.他例如:  相似文献   

4.
《记王忠肃公翱事》“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一句,课本将“相得”一词译注为“相处得很好。”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原文中并无词与注文中的程度副词“很”相对应。《古代散文选》则处理不同,它是将句中的“甚”字与“相得”连在一起,合注为“相处得很好”。拿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两种注法相比较,我倒觉得《古代散文选》的注释要妥当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史记·屈原列传》“濯淖污泥”句之注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课本上注解为“一个使臣。介、个。”(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33页注)有些选入这篇文章的名家注本也多从此说。如王伯祥《史记选》中就说::“遣一介之使,派一个使臣,介通个,单独之义。”(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史记选》273页注58)尽管如此,笔者不敢与同,现谨陈拙见如下与持“介”通“个”说的同志商椎。  相似文献   

7.
经典再现 高中语文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故事: 课文中的“将相和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相似文献   

8.
读了《教学与进修》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一条注释的商榷》后,有些不同看法.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也来谈谈对于“间”字的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对其中“间”字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条没释的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认为此注不妥,认为联系上下文看,这个“间”字  相似文献   

9.
左右辨     
左右两字,在现代汉语里,基本意义是表示方位。左,指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右,指面向南时靠西的一边(跟“左”相对)。左,还可以表示进步的、革命的,如左派、左翼作家联盟;右,则指保守的、反动的,如右派、右倾。在古代,左右两字,在表示方位时,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左与右并列对比,则可用来表示地位的高低尊卑。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一册)记蔺相如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欠妥。首先,在古代没有明确的量词观念,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本课中的“均之二策”。其次,如果将“一介之使”的“介”译为“个”,那么“之”字的训释发生了困难:若训为结构助词“的”,句子杆格难通;若训为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又未免有些牵强,再次,如果“介”作量词“个”讲,那么作者完全可以按古代汉语的习惯将原句简练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其中的“顾”字,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代起出版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必修本为第五册)都释作“但”,显然欠妥。“顾”作“但”讲,用以表转折。但“顾念”句与前文“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云云语意上已被中间的“少年固强之”句隔断,形式上更不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并不需要在句首用表转折的词语来连接。这个“顾”当是实词,与“念”同义。《中华大字典·戌集·页部》“顾”字条注:“念也。《国策·齐策》:‘而不顾万乘之利。”’“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继《试论极“左”现象》(《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一文之后又一篇研究极“左”现象的专题论文。该文揭示了国际共运史上极“左”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揭露了制造极“左”灾难的险恶动机与客观恶果,提出了新时期防“左”、反“左”的若干实际问题,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系统地读了一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克服“左”和右。据初步统计在119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及克服“左”和右的问题,对历史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并指出了克服“左”和右的根本方法。对于克服“左”和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斯《谏逐客书》文中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教材《语文》第二册和1994年9月出版的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教材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二册均有注云:“向,当初。使,假使,如果。却,推却,拒绝。内,同‘纳’。”又,苏洵《六国论》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1988年4月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第2版,1991年4月出版的必修本第四册,以及1983年4月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语…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蒲松龄的文言小说《促织》,文中有“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句。其中的“被”字一向被认为是“披”的假借字,读“Pī”音。在教学中虽也“人云亦云”,但心里总觉不踏实。近期,翻阅了手头仅有的资料,今对此句中“被”的读音浅谈一下拙见。  相似文献   

17.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8.
“落英”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白描手法虚构了一个幽美而淳朴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文章省净,用语自然,是脍灸人口的名篇。故各类文学作品选及中学语文课本等均选录之。但注家对其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的解释,众说纷经。或曰“始英”,即刚开的花;或日“落花”。碑源》与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均释“落英”为“落花”。1991年第7期《语文月刊》何子健的《聚讼纷经话“落英”》(下称“何文”)和1992年第10期的《语文月刊》李国麟的《也说“落英…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