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崔雪松 《理论界》2005,(9):103-103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居家环境也是如此,由此,景观化住宅诞生并越来越成为许多购房者的首选。他们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逐渐转变为室内、室外的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于是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越来越显现出市场魅力,并推动了各地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相似文献   

2.
将徐志摩《偶然》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自然、忧郁等诗歌气质,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泰戈尔和哈代的交际与交流,能够找到《偶然》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追随自由;亲近自然,亲近泰戈尔;翻译哈代,濡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构成了徐志摩以《偶然》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居室的采光可用四个指标判定。 自然照明系数 指室内水平照度与同时在室外空旷无遮光物处接受全部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百分比。居室自然照明系数应在0.5%—0.75%。 采光系数 指采光口的采光面积{玻璃面积)与室内地板面积之比。一般居室的采光系数规定在1/6—1/8。这个系数的实际意义还受进光口朝向和前后有无  相似文献   

4.
一、全息窗:房间里总有部分地方见不到阳光,但使用全息玻璃可使整个房间充满阳光。波士顿美国专家组制造了试验性的全息衍射结构,把自然光线分散成光谱组合色,并使光线射向天花板而不是地板,进而照亮黑暗的角落。由于红外线的过滤,房间里充满浅绿色的宁静的光线,并保  相似文献   

5.
玻璃在现代建筑中使用越来越多,一幢幢透明闪光的高楼构成了现代都市的独特风景线。然而大量玻璃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夏天时玻璃会让大量阳光进入室内,导致室内温度升高。现在,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智能"玻璃,能通过空气的温度改变让玻璃改变自己的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李金坤 《学术研究》2004,(11):126-13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 2 5 0余种 ,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 ,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 ,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 ,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蕴 ,有益于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7.
风和气爽,阳光灿烂,通常是摄影爱好者喜欢的好天气,但是实践却使不少摄影者发现,在室外环境中拍照并非总能获得圆满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读读下面这些建议,或许能给你启迪和帮助: 一忌阳光直射。明丽的阳光能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使景色有生气,色彩饱和,并为使用快速度和小光圈提供了条件。但是强烈的阳光也会带来问题,最突出的是它那耀眼的  相似文献   

8.
阳台是家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如何把家与自然融为一体,把室外的风景引入家中?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阳台才能做到.可是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把它当成杂物房,浪费了一个有用的空间.其实阳台只要经过认真规划,就能成为客厅的一部分,一个小书房,或者一个午休区.只要用一点点心思,它就会让你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10.
居室过道常用的装饰方法,是在面积稍大的一边墙上,安贴一块比较宽阔的茶镜玻璃,镜面四周用银白色的铝合金条镶框,下方墙脚处放置盆景或花卉予以衬托。此时,如果茶镜能反衬出室外的树木等景色,则有借墙为镜,“引进空间”的效用,上下、内外相映生辉,美感甚佳。 倘若过道较宽,可在一侧墙面安装内有多层架板的玻璃吊柜,放些纪念品、书籍等物。当吊柜两侧面积富余时,装贴几幅尺度适宜的金属画,更能增添文明雅静之气息。  相似文献   

11.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2.
自然体内在价值主体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体权利论者以自然体的内在价值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价值主体地位,希冀实现自然体与人的平等。然而,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体的属性,更非主体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一标准,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体不可能与人达到平等,自然体权利根本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4.
论《远离尘嚣》的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离尘嚣>中的自然是一个和谐、宁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立足的根基和心灵的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途径,只有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人类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而生态和谐的根本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和谐,即人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物质追求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化以及利他化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诗歌意象是民族精神情趣展露的窗口。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展示了西方海洋民族亲近、驾驭及征服自然的观念,爱情这一美好情感也借助神话遗存与海意象交织互渗。文学意象凝缩的文化基因持久地产生影响,意象营构受民族群体心态的制约。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态。  相似文献   

16.
《树上的男爵》是一部以探讨与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卡尔维诺是轻逸性文学创作理念的提出者与践行者.《树上的男爵》即以轻逸为全篇主体的风格特点,借描写一位立志于终身在树上生活的男爵柯希莫的传奇经历而表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应该是建立在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的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道教成熟和鼎盛时期.纵观历史,道教对于士人的影响之深莫过于唐.唐受道教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道蕴.其一,道教自然无为、虚静素朴之道对唐人生命观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表现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命观和对人格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山水田园诗显现出清淡、自然的风格.其二,以道教神仙故事为母题,并借道教神仙世界的虚幻之影来表现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使山水田园诗绚烂瑰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8.
与平远先生的情谊真可谓“以文会友”,具体地说,是“以文艺社会学而会友”。大概是1998年的光景,忽然收到平远先生一信,告知他正在做一个文艺社会学的课题,希望得到我的《现代文艺社会学》一书,此书在书店里已经脱销。其时我虽与他素昧平生,但同道之谊,自然亲近,随即应命将书奉  相似文献   

19.
色斑是较易在面部出现的皮肤问题之一,其形成因素与阳光照射过多、使用含汞和激素类化妆品、遗传有关。另外,自然老化和怀孕也是斑点生成的两大要因。 众所周知,阳光的曝晒是诱发斑点的首要因素,为什么很多有斑人士都感觉斑点在冬季会颜色浅一些,而到了夏季颜色又变深了,就是这个原因。所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10-114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场域内产生的。历代歌咏庐陵诗作中,不同地域的诗人所产生的空间位移和诗作对象所属的地理区域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时期相异地域的作者面对庐陵这个同一的特定区域空间,以文辞形式抒发对庐陵自然胜迹和人文风光的由衷咏叹,从而也为我们考察庐陵文学地理提供了丰富的文献素材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