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和国际自由贸易港,是举世闻名的动感之都。 香港享有“东方之珠”的美称,它是一个生活的天堂,集各式各样的欢乐于一地。在香港旅游,游客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既可以浸淫在摩登社会的物质享乐中,同样也可以重温旧时代的纯朴生活方式。如果你有机会到香港,就请尽情感受这动感之都的无穷魅力吧!  相似文献   

2.
晏培松 《西部观察》2003,(10):12-15
重庆永川市红炉镇会龙桥村的龙头山上,百多年前修建了一座山庙叫"天堂庙",村民们大兴土木建造这座"天堂"当然是巴望早日过上天堂般的生活.百多年后,村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部意义丰富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林肯天堂"起到了连接故事的纽带作用,与主人公麦肯、派拉特、奶娃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息息相关,并联系着美国黑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林肯天堂",可以看到美国黑人历史文化在这部小说中的重建,也可以看出美国黑人从"失乐园"到"建乐园",再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探讨意识形态中各因素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尽管葛浩文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坚持忠于原著的翻译原则,但由于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个人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原著的翻译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写。  相似文献   

5.
人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创造活动和享受活动两种。享受活动与创造活动相联,是对自己的创造成果的享受,这是合理的;如果与创造活动相分割,不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而加以享受,这种享受就是"享乐"。在历史上,有的人主张过一种享乐的生活,并将这种享乐区分为物的享乐和精神的享乐两种。这两种享乐观,前者被称为"纵欲主义",后者则被称为"禁欲主义",都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到深秋,北京城很多地方就变成了金黄色的一片,脚下是厚厚的一层"银杏地毯",一阵风吹过后,身旁片片金黄翻飞。老舍先生曾说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因此,秋季不妨带上心爱的人,一起观赏北京银杏。地坛公园  相似文献   

7.
杨林 《江汉论坛》2008,6(1):109-112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 "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相似文献   

8.
合作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带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相似文献   

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天堂、地狱,本是佛教的词语,佛教的流行,使得天堂成为理想王国的代名词,于是,人们开始将所见最美的地方比作天堂。一说起比喻,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不过,从历史上考察,最早比作天堂的地方不是苏杭,  相似文献   

10.
张鹏  时群 《云梦学刊》2014,(2):125-129
许艳文的散文集《沉在湖底的天堂》对女性知识分子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情感、职场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和精准描摹。听风吟月的清旷诗意,赋予许艳文的散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视角:回眸历史风云的寻根之旅,使得许艳文的散文凝聚了历史的厚重,平添了抚今追昔的沧桑感;人间情怀中的深情厚谊,抚平了当代人劳碌风尘的心灵伤痕。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的角度看香港文学 ,不难察觉到某种女性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 ,香港会有如此之多的女性作家 ,而且从整体上具备颇大的创作优势。女性作家相比之下就显得私人一些 ,她们更关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个人生存问题 ,探索自己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以及获得恰当的安置。香港这座“孤岛”和她们心灵之间所建立的复杂关系 ,不独因为她们居住在这里 ,还因为她们比男性作家更需要寻求精神的依傍 ,并且把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在香港的女性写作中 ,不管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青春、生命、男人 ,在这些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中 ,她们总是更乐意于找到一个可以把种种精神的内涵放置于其中的“容器”。这样的“容器”通常展开为有一定疆域和内部分界的空间布局(从住宅、公共场所到一座城市) ,能够让她们安排一幕幕人生的活剧在其中上演。与此同时 ,那里也就成了她们永远的念想 ,成了心灵安息的所在。当“房子”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相当突出地呈现在香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时 ,谁也不会怀疑其中包含着命定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小说《天堂》中大炉灶的箴言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开放性和多重阐释可能,从小镇父辈对大炉灶的阐释可以看出,大炉灶象征纯黑黑人/浅黑黑人二元对立社会空间结构原则,而受到黑人权力运动和非洲中心主义影响的年轻一代,则要求打破二元对立,成为历史的书写主体。新老两代关于大炉灶之争隐射小镇社会空间结构原则之争。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丧葬宗教祭典“大竹图腾崇拜”和“用牛祭祖”,其礼与古代中原“太牢祭祖”文化一致.祭典由布摩诵读《摩经》超度逝世者灵魂通过“大竹图腾”升上“天堂仙界”.其认为“人生源于祖先,死后升天是归到先逝祖先身旁”的宗教观念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恋祖心理.天堂仙界的“宝平地”、“大田”、“宽田”、“层层丘田”、“粽粑”、“笋片”、“吃酒”、“娶媳嫁女”等语言描述,是理想中的布依族古代农业社会的曲折反映.祭期之内,乡邻无偿相帮,热情待客,体现了布依族特别重视孝道和崇尚礼仪,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对城区品牌这个概念已不陌生。城市或城区的品牌化经营才能加快其发展繁荣。时尚之都———巴黎、金融中心———纽约、购物天堂———香港,都是著名的城市品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和文化。城市和城区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自身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传播给大众的一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肖杨  穆萨  牙牙 《中文信息》2005,(5):4-25
用蓝无法形容的蓝/用绿无法描写的绿/在这里/水和天一样蓝/水和树一样绿/水也和沙一样白/在这里/你是一只回归大海的鱼。又是扬帆出海的季节。面对绵延千里的海岸线,我们的心情开始涨潮,幻想着。出海捕鱼.海底潜水.海上独木舟.滑沙、……这个夏天似乎有说不完的激情和浪漫。称得上“潜水天堂”的海域全球无数。我们不用舍近求远跑到地中海或者大西洋去,因为中国这些犹如“蓝丝绒上的碎钻”的海岸.就拥有一流的潜水点,拥有美不胜收的海底天堂。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与香港两地文学的互相影响,通过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和人员交流予以实现.先后于70年代移居香港的余光中和施叔青,他们跨文化的人生背景和写作视野,使他们在香港这座跨文化的国际城市中取得优异的创作成就,成为两地文学结缘的代表.余光中以儒家入世的志士心怀和仁者心肠为中国文化造像和替中国坎坷多难的现实怀忧;施叔青则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来诠释香港独立的女性人生和百余年被殖民的历史.他们来自台湾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经验,融入香港生活的描写中而获得新的香港经验,对他们返回台湾后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试论香港律师制度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律师制度渊源于英国律师制度,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律师界存在着大律师与事务律师两个分支。同时,香港律师又有执业律师、政府律师和公司律师之分,资深大律师与普通大律师之分,公证事务律师与普通事务律师之分。此外,香港律师在法律上是高等法院的“人员”,接受法院的监督,是香港法官的候选人,却又游离于法院管理系统之外。香港律师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香港社会对法律服务需求的广泛性,同时也说明香港律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享受学习     
人人都有享受的需要 ,人人都需要享受。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之一 ,就是渴望享受。享受的种类繁多 ,色彩斑斓。其中 ,最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享受是什么呢 ?在艰辛而又颇有诗意的人生历程中 ,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 ,这种享受就是学习的享受 ,抑或享受学习。享受学习可以淡泊名利。名利之心 ,人皆有之。但名利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只有加强学习 ,享受学习 ,修养品德 ,调节欲望 ,做到“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谋之 ;利在一时勿谋也 ,利在万世者谋之。”才能真正曰胸怀宽广、淡泊名利。享受学习可以宁静致远。静能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